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理论命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情”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情为理之维”的“情”、“理”观;三是“六经皆以情教也”的经典体认。这三方面的思想认识共同构成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原出自甲戌本《胭脂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警幻仙姑之口。《红楼梦》的主旨乃“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者旨在借石头“历经离合悲欢”的情感历程,展示“炎凉世态”,表达自己“无才补天”(即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这就是“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则是作家对自己所悟之道的直接阐释。“守理衷情”,以理范情,以情维理;理在情中,情在理中,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守理衷情”是对经历了宋明两代重理与重情两种极端的冲击之后的孔子儒学所做的智慧的调和。  相似文献   

3.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4.
抒情诗在由情感化向情境化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诗歌在情与景的表现中渗入哲理,在情、景、理的关系中,情和景上升到达理;二是玄言诗以阐述哲理为主旨,“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极少出现的景与情也成为了阐述玄理的手段;三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把玄学理论中的自然意识由哲学境界发展到了审美境界,他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开创的南朝山水诗,将抒情诗从情感化引向了情境化。这三个发展阶段正展示出了魏晋文人诗歌发展情、景、理三者关系中理的渗入、异化和复归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情爱观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大胆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揭示了“以情反理”与“以理渗情”相互交织的矛盾与困惑,这在其作《聊斋志异》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古诗精粹凝练、音韵和美,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奇丽瑰宝。小学生学好古诗,从这一历史文化积淀中受到熏陶,可以怡情益智。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呢?我想:古人在吟诗作赋中十分讲究“诗情画意”,融情于境,以深邃的意境烘托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情融境,境染情,以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教学中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古诗,提高领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重“诗情”而轻“画意”。我们常常在一个“情”字上下功夫,忽略了“境”的渲染,使“诗情”成了飘渺之物…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诗歌中,对景物作“变形”的描写,对人事予以“幻化”的处理,将情感加以“反常”的表现,曾被诗论家称之为“情悖于理”。但是,“情悖于理”是有前提的,它只能是指悖于生活感性层面的物理、事理和情理,而决不能有悖于“诗理”,违背诗人感知事物的逻辑和情感发展的逻辑。诗歌中决不能排斥“理”,也不能乏“理”。“情必依乎理”,诗歌中的“情”必须以“理”为准则,受“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认知性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它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所要彰显的“情”的不同含义。同时分析文康与曹雪芹对待“情”的不同态度。文康是将“人情”与“天理”时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弭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这也是造成两书悲喜异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1.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
明中叶,在文坛和思想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代表了当时"张扬主体、反理倡情"进步思潮的两种表现形态,他们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对文学和哲学进行了新变,成为明代最受学界瞩目的现象。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彼此发展几经起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和衷共济、并驾齐驱、改弦易辙几个阶段,呈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商贾的忏悔与元明文人的自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文学中出现了若干忏悔赎罪的商贾形象,这对于当时文人自悔自赎的心态颇有影响。明代中期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廷相、徐祯卿等复古派,是从商贾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忏悔转到文学艺术的层面的自悔;王世贞、谢榛、吴国伦等复古派后劲的自赎,有利于他们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由格调转向性灵;袁中道、谭元春等晚明革新派的自悔,也有利于深化晚明文艺启蒙思想。显然,明代中后期文人群体的自省自悔,从特定的层面展示了“真文人”的心态,是明代中后期尤其是晚明文艺启蒙思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坛宗主,钱谦益倡导“灵心”、“世运”、“学问”,力救明季斯文之弊,开有清一代宗宋之风。形成这一诗学体系的原因,在于其面对政治的危机及学术的衰颓所产生的强烈的史官意识及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理学对文学的侵入戕害了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存在,"前七子"把握住了"情"这一文学最基本内核,以之为基点昌复文学。"后七子"反对为左派王学浸润的唐宋派,进一步卫护了文学的独立。但前后"七子"未能恰切掌握"情实"与"格调"的关系,陷入机械摹古的绝路。后期王世贞力图将两者统一起来,并循此思路统合了中国文学理论与创作中许多对立范畴和流派,中国传统文学至此走完了它"自生展"的全部逻辑历程。因此,晚明才出现了个性主义等现代性质的文学因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把袁宏道、王思任的小品文置于明代文学的背景中,对袁宏道王思任小品文中以"水"为喻时所呈现的"自然与典雅""阴柔与阳刚"各与时代的同构性以及两家之间的异质美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两人的小品文各有对明代主流文风的反拨和否定,而王思任的小品文更带有否定之否定的色彩.这标志着晚明时期的文学创作已经从拟古文风中脱胎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香奁体"是对韩偓《香奁集》诗风的一个概括性称谓,这一诗歌风格常为后人所效仿,其中以宋末江湖诗派及元末杨维桢等人的创作较具规模。唐以后的香奁体诗作对于《香奁集》的效仿往往存在着较为明确的选择性,其内容及风格也大体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但有时也会因受到当时其他文学体裁或诗学观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至明清时期香奁体的概念开始逐渐泛化,其含义也有所延伸,此时大量出现的个人艳诗集也与其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小禄 《天中学刊》2006,21(1):78-81
根源于台阁政治基础和理学学术基础,明代台阁体文学表现出相互联系的三大特点:文统上的政治性、文学观念上的非文学性、文学写作上的独占性和台阁气。正是它们较长时间地占据主流,阻滞了明前期文学思想的拓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20.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