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华民族传统化是在以儒学的为核心的汉族化与少数民族化长期撞击和融合中产生和发展的,汉族化对少数民族化的影响和少数民族化对汉化的渗透的核心理念是对“夷狄”的教化观。由于各民族化的互到动变迁,“夷狄”教化观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夷汉一家、以夏变夷等不同的理论变式。其实践都是在中国传统化赋予教育的教化功能上展开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并流行一种“汉语人研究派”。这种新的语言学流派深受西方人语言理论的影响,力求探索汉语的化特征,他们提出了建立中国化语言学的学术主张。随后,出现了较多探讨化与汉语相互关系的学术专与论,如《方言与中国化》、《中国化语言学》、《化语言学》、《语言化研究的四个层面》、《汉语与中国传统化》、《有关汉字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等,“女”族字、词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化是广告化生存的环境之一,广告创意必然会受到传统化的影响。国际品牌的中国市场本土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和国内优秀广告可以证明:传统化丰富的内涵是广告创意的源泉。但是对传统化在广告中随意拼接、简单复制则会影响广告的诉求效果并导致化异化。寻找广告与传统化的契合点,关系在于广告创意要把握好民族化心理,要对传统化有所扬弃和创新,好在化内涵还需好的广告表现和制作。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化密不可分,外语教学应语言与化并重。中国传统化的精华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外语课堂教学应加强汉民族化的导入。  相似文献   

5.
本是传统化通常的存在形式,本从产生到被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群接受,体现着传统化发展的某种趋向。通过对《红楼梦》两种不同的释读形式的考察,尤其是对几种衍生本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化的发展既是原始意义和价值不断消解的过程,又是新的意义和价值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传统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从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不断转向的趋势,民族的总体化素质因此而逐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西部是我国传统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革命化的发源地和少数民族化的集萃地。西部民族化具有地域性、多样性以及宗教多元性等特征。合理开发利用化资源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和现代化发展模式问题,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问题等一直是思想界争锋的重要话题。作为作家的张承志突破限制走向公共化空间,以自己的回族化认同寻找中华民族化精神,从传统化资源中寻求中华民族化的改造和重建,在东西方化的冲突中体现出了对民族化的护卫和坚守。同时,他又以鲜明的反西方意识和民粹色彩,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化民族主义的价值立场,因此展现了“张承志现象”的典范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作品《高老庄》化意蕴非常深厚,章从三种视角对它进行审视,《高老庄》;以实寓虚的化寓言;子路还乡;无奈的精神突围;高老庄冲突;乡土化的困境与出路。贾平凹在小说中期望通过写基导社会的卑微人物和琐碎小事,来影射传统化的种种弊害,以及在这种传统化浸淫之下所形成的化人格的弱点缺陷,进而思考探寻现代化变异与化人格裂变整合的可能前景,章对此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在革命与战争时代背景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确立化救国主题、选择马克思主义到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是民族化自觉意识逐步提高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民族化的高度自觉: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的理论形态;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化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融合,形成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本主要从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特别是中国传统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胞,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旧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有浓厚的传统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6.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8.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