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输》中,有一些词语编者没有注释,或许编者以为它们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其实不然。因此,有必要补充注释。例如“短褐”一词。原文说“:邻有短褐而欲窃之”“,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课本只注释了前一句中的“褐”为“粗布衣服”,而没有注释“短”。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科书对其中的“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欠妥。首先,看该词语的来历及含义。从注释中可知:《荷塘月色》中“田田”一词是朱自清先生化用了汉乐府《江南...  相似文献   

3.
释“夜来”     
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夜来”一词,部编教材未注。长期以来课堂讲解和现代汉语翻译,差不多都说成“在夜里”或“入夜以来”,这种解释,实属望文生义,于理不通。试想:诗人怎么知道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大雪?再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其中的“夜来”解成“夜里”或“入夜以来”,也说不通。夜里刮南风,诗人怎么能看到“小麦覆垄黄”呢? 其实,“夜来”一词,即“昨天”之义,是方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教材对“三驱”一词是这样的解释的:“三驱,网三面,留一面。”有一些名家的选本也与此持相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课本把句中的“旦日”一词注释为“第二天”,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该把“旦日”一词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现行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4册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对“倒座”一词是这样注释的:“正房是座北朝南,‘倒座’是与正房相对的座南朝北的房子。”笔者以为注文中“座北”“座南”之“座”应为“坐”。  相似文献   

7.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里写到樊哙听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对于“目眦”一词,课本上的注释是“眼眶”。按其解释,“目眦尽裂”的意思就是指眼眶都裂开了。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切。那么,“目眦尽裂”中的“目眦”一词当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9.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11.
参阅几家对“用心一也”的注释,从“用”字的词性、意义并结合语境进行考察,认为“用”当为动词,为“使用”义,纠正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对“用”的注释。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该句“护前”一词,课本注云:“回护以前的失误。《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见课本第286页注释(?))课本注释虽有《辞海》等辞书作依据,然我以为此注失当。释训词义,关键在于能通文意。按课本对“护前”的释义看,验之于文意难通。纵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这一脍炙人口的寓言名篇,神奇的结尾处有一个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的句子:“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闻之”一词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文部分解释为“听说了这件事”,具体是哪件不详。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言助读丛书《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一书及其它资料书中,都明白无误地注释为:“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之,代词,代指‘愚公移山’。”“操蛇之神”到底听到了什么,如此恐惧不安? 我以为这里“闻之”的“之”应理解为:“代词,代指  相似文献   

14.
“外人”注释质疑安庆二中彭凤华课文注释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话中的“外人”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我以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一间隔就是五六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必修本)所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其中的“阿姨”一词教材没有注释,容易引起误解。“阿姨”这个词在古今汉语中都很常用,似乎没有注释的必要。但现在通用的“阿姨”是对比自己年长且和母亲同辈的女性的尊称,近些年也有些城市人用“阿姨”来称呼保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符合《琵琶行》的语境,因为诗中的“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阿姨”当指她的亲人。那么,“阿姨”究竟指谁呢?  相似文献   

16.
“座北”,还是“坐北”?南京师范陈国庆高中语文第4册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对“倒座”一词是这样注释的:“正房是座北朝南,‘倒座’是与正房相对的座南朝北的房子”。笔者以为注文中“座北”‘座南”之“座”应为“坐”。因为“坐北”“坐南”中的“坐”是动词,...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最后“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句中的“寡妇”一词的注释语焉不详。大概编者认为寡妇为“丧夫的妇人”,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所以没有详释的必要。最近看了些材料,发现有些古诗文中关于这个词的注释,时有不确的地方,因此提出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之一。分析、讲解这首词,应从何处着手呢?我们都知道,词有“词眼”,文有“要句”,“居片言以居要,乃为一篇之策警”。这首词作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可谓是这首词的“词眼”了。当然,这两句也是这首词的重点句。这两句,课文的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过去分析这两句,我只是给学生读读注释,强调一下注释而已。其实这等于没有分析,学生学过以后根本不懂这两句的深意。叶圣陶先生在《…  相似文献   

19.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原教材将这两句诗注释为:“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铗,剑柄,这里指剑。陆离,长剑摆动的样子。冠,戴。切云,帽子名。崔嵬,高耸的样子。”现教材在原注释的基础上修改了“陆离”词,注释为“长的样子”。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对这两句作上述翻译和注释,似乎也算过得去了。但用训诂学来严格审议,就会发现,现在使用的教材中整个注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第一句诗的译文大致只相当于原文的“带长铗”,没译出“陆离”和“兮”两词;②第二句诗的译文未涉及帽子名  相似文献   

20.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