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探讨了家庭环境和同伴群体对初中生恋爱的影响。结果发现,夫妻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家庭经济条件对初中生恋爱有显著影响,父母经常吵架、与母亲不亲近、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初中生恋爱的可能性更大,而父母离婚与否、独生子女与否、与爸爸关系对初中生恋爱没有显著影响。作为同伴群体的好朋友中恋爱的越多,初中生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男生相比,女生恋爱更受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的影响。从家庭和同伴入手,积极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当前家庭、学校协同育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习障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文章从学习障碍初中生同伴交往范围、同伴数量、交往的对象、交往动机,同伴接纳、同伴交往的和谐度等方面探讨了学习障碍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现状,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为改善学习障碍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初中生对父母、对同伴的沟通姿态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及初中生对同伴的沟通姿态在其对父母沟通与同伴关系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市八所初中学校的383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与父母还是同伴的沟通过程中,初中生都不倾向使用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使用指责型沟通.初中生沟通姿态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年级越低越倾向使用指责型沟通,年级越高越倾向使用超理智型沟通.初中生同伴关系基本良好,初一到初二的同伴关系水平有所下降,到初三阶段开始回升.初中生对父母采用不一致沟通的倾向性越高,则对同伴采用不一致沟通的倾向性也越高.初中生越倾向对父母使用打岔、指责沟通或越倾向对同伴使用打岔、指责、讨好沟通姿态,则其同伴关系越差.初中生对父母打岔的沟通姿态不能直接影响其同伴关系,而是通过两种途径(对父亲打岔→对同伴打岔→同伴关系;对母亲打岔→对同伴打岔→同伴关系)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钱佳  郝以谱  李豪 《教育与经济》2021,37(4):48-55,80
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运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了留守对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基于夏普利值分解估计了影响强度.研究发现:第一,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留守对农村初中生构建同伴关系有显著的负效应;第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留守对学生同伴关系的负影响以仅父外出留守、七年级学生、男生、非寄宿学生群体更为突出;第三,夏普利值分解发现留守可以解释同伴关系变异的3.75%.应从国家政策、学校指导和家庭支持等层面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相比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更难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家庭沟通与关怀不足、同伴关系不良等使得流动儿童面临学校适应困难,易卷入到校园欺凌事件当中。分析了流动儿童易卷入校园欺凌的原因,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防范与教育对策,以期帮助流动儿童走出校园欺凌的困境,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关爱高校贫困大学生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个体发展观,探讨了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等系统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习障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精神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文章从学习障碍初中生同伴交往范围、同伴数量、交往的对象、交往动机,同伴接纳、同伴交往的和谐度等方面探讨了学习障碍初中生的同伴交往的现状,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为改善学习障碍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发现心理弹性的动态性特征;辨别高心理弹个体的特质和情境特点,为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使用自编问卷、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89)、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同伴提名量表等随机选取某高校的900名大一学生进行团体施测,通过不同心理弹性水平个体的对照研究,运用结构模式考查影响大一学生心理弹性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家庭、学校生态系统中各种情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特点。结论:高水平的弹性特质、父母关怀、积极的学校体验和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大一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高心理弹性个体与家庭、学校情境诸因素间存在更广泛和多样化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始终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和谐与否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角度看,当前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关怀目的的单一与功利、关怀付出的单向片面、关怀环境的缺乏等问题,以致师生关系的发展偏离了既有轨道。诺丁斯关怀理论对关怀、需要、师生关系特征的论述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关怀理论对关怀关系建立过程的有关论述,为构建新时代的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提升教师关怀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回应关怀,家庭协助培养关怀,创设关怀型学校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分析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因素,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亲子关系问卷、同伴关系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582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亲子、同伴、师生关系能预测初中生的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民工子女已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就近入学,享受到了同等的发展机会.但由于环境的改变、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等,农民工孩子仍存在着诸多的心理不适应.我们应帮助他们早日从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的学习和生活.这需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协同对他们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2.
龚洁 《江苏教育》2022,(16):41-44
不断涌现的初中生自残、自杀现象,警示家长、教师乃至社会亟须重视引导初中生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需系统地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层面开展,其中社会层面要净化网络环境,塑造良好文化价值观;家庭层面要有意识采用民主教养方式,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学校层面要创设公正、关爱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的课程、活动。  相似文献   

13.
对302名初中生的自尊及同伴接纳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初中生的自尊、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自尊发展存在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初中生的自尊发展、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初中生的自尊发展、同伴接纳对学业成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尤为突出。厌学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学习和成长,导致校园欺凌及青少年犯罪活动,还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幸福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文章以厌学问题为主题,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初中生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视角下,结合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出初中生厌学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杨莉 《教育与经济》2021,37(4):38-47
本文基于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利用OLS与分位数回归方法、控制学校固定效应,分析了班级同伴成绩高低及离散程度对初中生成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分位点处学生均显著受益于班级同伴成绩的提升,且中间能力水平学生的受益程度最大;班级同伴成绩离散程度能显著提高优等生的成绩,但对差生成绩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女生相比,不同分位点处男生受班级同伴成绩的影响更为一致;相较于弱势家庭,优势家庭学生从班级同伴效应中获益更多,受损更少.因此,学生与家长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学业基础及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避免跟风择校;学校在进行混合编班的同时,还需采取一些有利于补偿差生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初中生沉迷手机行为较为普遍,该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亲子关系、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从家庭、学校、个人和同伴四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生沉迷手机的原因,并从抗逆力视角提出了干预策略:创设温暖氛围,改善外部支持因素;培养成长型思维,提升内在优势因素;分享经验方法,增强自我效能因素。只有多措并举,增加保护因素,提升抗逆力,建立坚固的心理防线,才能帮助初中生有效预防和应对手机沉迷。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76):23-24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孩子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宠爱,家庭中孩子的稀少,他们在几乎没有冲突的环境中成长,缺少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这极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利与同伴交往的个性养成。在学校里,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也变得频繁。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对学生和谐人际交往的教育。笔者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专题阅读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有目的培养,让小学中段的学生能正确处理同伴冲突,与人交往学会谦让、互助。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存这一一特殊时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是阻碍初中生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倾听又是一项最为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冈此,此次团体辅导旨在协助初中生掌握正确的倾听技巧,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李元薇 《教师》2015,(5):17-18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作为初中生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性格和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编《初中生亲子关系量表》对100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亲子关系质量不同的被试,其同伴关系各维度平均分差异显著,表明被试亲子关系与其同伴关系在质量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初中生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年龄差异不显著,但是性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