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建芬 《海南教育》2014,(12):39-39
什么样的课才叫好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但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似乎有所顿悟。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不再是"技艺展示",更多的是"风格追求"——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去自我评价;让课堂充满成长的热望,让教与学成为师生体现和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我心目中的好课可能是这样的:首先,好课应有"自然"的风。好课需要设计,但设计不等于作秀。  相似文献   

2.
每位老师都想把课上好,但好课之"好",是有一定标准的。有的人认为一堂好课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一堂好课是"小手直举,小眼发光"。其实不管怎么说,核心就是:你的教育主体——学生,是不是真正进入了课堂的佳境。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生成,倡导生成性教学。因而,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生成。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以"回归实事本身"为基本研究精神,以回归生活世界为宗旨,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以"本质直观"为认识事物的基本理路,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和意义。现象学教育学理论的新颖性为幼儿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学研究方式,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师以主体身份进行生活体验研究,关注自身的生活体验,然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反思,可以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1.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如孩子在课堂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体验?教师所讲的是否对其产生了影响?教育现象学认为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孩子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更为重要,孩子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的东西、真正受到的影响也许更富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解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现象学研究反对教育研究中的简化、经济原则,强调研究要关注教育生活中教师、学生丰富的体验世界,在教育的具体情境中整体地把握教育经验的意义,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取向,为多元化的教育研究增添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李镇宇 《现代教学》2009,(12):50-50
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课堂渗透",我在教学实践中还作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探索。一、新闻播报,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长期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呼小教     
他们全都是打出来的!是硬生生打出来的! ——近日,崇尚彪悍教育方式的"中国狼爸"被大家所关注。之所以被称为"狼爸",显而易见是有些凶狠,比如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会就要揍。然而在"狼爸"萧百佑的概念中,"‘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就这样,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象学的特点是“以生活体验为教育的起始点”“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种种生活体验,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智和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它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反对“将教育的活动理论化、抽象化”,正因为它更加关注人的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所以范梅南又把现象学方法称作“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方法和路径,其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从内容和主体及其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内容与主体的链接两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化到人民大众的内心里、落实到人民大众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语课堂教学中应充满情感,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美感上的满足,并用自己饱满的精神,激发学生听好这堂课、学好这门课。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相似文献   

14.
做教后记,就是课后记录,这是提高授课水平最有效的备课方式.本文阐述了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中如何写好教后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又表现了他人生抉择的痛苦与矛盾,在生命意识的消释中,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深深影响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在校行为子量表》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31名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和一般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女生在课业、常规和同学关系三方面的适应状况均好于男生;(2)初一学生的课业、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四方面的适应状况在初一至初三的三个年级中均最差;(3)学习成绩为下等学生的课业适应最差,初中生的师生关系适应随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提高;(4)学习成绩为上等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最高;(5)在三种人缘状况的学生中,人缘差的学生的课业适应和常规适应最差,人缘很好学生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适应最好;(6)初中生的五种学校适应均与其一般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五个学校适应维度对一般生活满意度的预测率为41%。  相似文献   

17.
人在存在论上是“努力的”,这是因为生命具有努力存在的意志。努力是存在者对生活的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努力使得生命是其所是,是其所应是。努力包涵着对生命的伦理承诺,寻求的是自我主体精神的变革。努力不是获得外在目标的工具,而是为了实现生命本身应当实现的品质,实现生命的善与美。努力对抗懒惰、颓废,使生命处于昂扬、刚劲、健康之中。教育为了生命而激发努力,努力所具有的生命意义是教育的诗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are important life skills. A poster challenge for schoolchildren provides an innovative outlet for these skills and demonstrates their relevance to daily life. We discuss our Statistics Poster Challenge and the lessons we have learned.  相似文献   

20.
元代人由于政治上受压制,故多沉沦感和与统治的对立感。一变而为虚无冷漠、滑稽谑浪,并因之而产生两种生活态度;避世与玩世,前遁入山林,后步入市井。但元代人所崇尚的隐逸精神浪子风流只是表面现象,他们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