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勇 《新闻前哨》2005,(12):69-69
去年10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斥资200万元,给湖北日报编辑部一线90名文字记者、编辑配备了便携电脑和数码相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鼓励文字记者、编辑拍摄新闻照片。 为文字记者配备数码相机是一项十分有远见的举措,此前只有新华社这样做。以此为契机,编辑部鼓励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换位思考。更可贵的是,记者们开始寻找文字与摄影的相通之处,摄影记者用“拍”的思维去“写”,文字记者用“写”的思维去“拍”,努力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经过  相似文献   

2.
8月16日,本刊召开了部分新闻单位的青年摄影记者座谈会,会就如何提高青年摄影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及本市日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的途径。《中国城市导报》摄影记者雍和认为:就读者来讲,文字与图片相比较,照片刺激大,读报时,首先抢先的是标题与图片。摄影记者应该一丝不苟地拍摄好的新闻照片,再由编辑精心编排版面,使之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现在有的新闻照片是摆好架子拍摄,这种照片读者不欢迎,作为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也是不愿意多拍这类刻板、虚假照片的,可是,实际上许多记者又都乐于去拍这类照片,因为拍这类照片拍起来便当,不用担风险。  相似文献   

3.
新闻摄影佳作从何而来?综观新闻摄影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基层是佳作之源。那么,摄影记者如何强化基层意识呢? 一、深入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 由于拍摄新闻照片有别于文字记者的采访,因此有人认为摄影记者无需像文字记者那样“挖”新闻,关键是“抓”瞬间。摄影记者下到基层能不能“咔嚓”一声,拍完走人?要不要心入?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强化摄影记者的基层意识,除了下基层,还必须与基层的群众交朋友,上至机关干  相似文献   

4.
一见就拍     
关于摄影的瞬间把握,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过。1955年12月 10日,周总理就对新华社记者说:“你们动作太慢,一个场面的镜头,要对了好久才拍,使被拍的人很不好受,有的外宾也对这提出了意见。你们应该好好研究改进,有些地方可以向外国记者学习。你们可以办一个摄影学校来训练记者,提高摄影技术,现有的摄影记者也可以去学习学习。”  相似文献   

5.
一个报社的摄影记者跑到农村去给一位先进的知识青年拍照,拍的是这位青年挑粪下田的情景。这位摄影记者想,知识青年岂能不讲究“卫生”?于是让他戴上了一个大口罩。这张照片受到了群众的批评。这一件事,引起我一些想法。那位知识青年参加挑粪劳动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记者如果如实地拍摄他挑粪的情景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去“导演”一  相似文献   

6.
此文值得一读。作者通过观察和反思,肯定了当前新闻摄影采访取得的成绩,批评了在摄影采访中存在的重成组照片、轻独幅照片,重文字说明、轻形象表现的模糊倾向,提出了摄影记者要解决“拍什么”和“怎么拍”的问题。摄影记者们似应认真思考一下:如何用“摄影眼光”观察新闻现象,如何用“摄影语言”选择适于摄影表现的题材,以记录文字不能代替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7.
此文值得一读。作者通过观察和反思,肯定了当前新闻摄影采访取得的成绩,批评了在摄影采访中存在的重成组照片、轻独幅照片,重文字说明、轻形象表现的模糊倾向,提出了摄影记者要解决“拍什么”和“怎么拍”的问题。摄影记者们似应认真思考一下:如何用“摄影眼光”观察新闻现象,如何用“摄影语言”选择适于摄影表现的题材,以记录文字不能代替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8.
调皮的我,从小就不安分,从幼儿园始就当“司令”,一直到1983年离开“团委书记”一职。如今从事了从小就崇拜的职业——记者,还是改不了那种“孩子王”的顽皮心理,那种什么稀奇古怪事都想见见、那种刀山火海敢闯的秉性。当了九年摄影记者,蓦然回首,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9.
我于1971年毕业于同志社大学之后,进入朝日新闻社。刚人社的时候,几乎都以黑白照片为主体,能够在报纸上登载彩色照片还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朝日新闻的摄影部在全国大约有130多位摄影记者。大部分都是因为喜欢摄影才来到这里,但是新来的记者拍的照片几乎都无法在报纸上使用,直到第四年左右,才真正成为独立的摄影记者,可以应付所有的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10.
没有批评报道,没有热点追踪,报纸就没有威信。但是,开展批评报道又是一件有风险的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授人以柄,受到纠缠,甚至会把自己送上被告席,不少记者将舆论监督视为畏途而退避三舍。我认为,搞舆论监督摄影记者优越于文字记者。因为摄影记者手中的照相机是开展舆论监督最有力也是最有利的武器,所以,摄影记者应扬长避短,在舆论监督的领域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1.
“摄影记者”与“记者”的关系 “摄影记者”是以摄影为报道手段的记者。也就是说,“摄影记者”的角色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摄影。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都是记者,他们各有不同,前者以摄影为报道手段,后者以文字为报道手段。现在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摄影记者对“摄影”角色的意识很强烈,而对“记者”角色的意识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平面媒体被分成了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事实上,文字记者在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民生进步的同时,用好手中的相机同样重要。文字记者“随手拍”记录下的新闻画面,不仅是对新闻摄影的有益补充,有时自己的文字还不得不让位于自己的摄影。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业余摄影者愈来愈多,对摄影记者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日本一年一度的例行纪念日特别多,节日里,男女老幼身着漂亮的服装出外蹓跶,大多数人胸前都是挂着照像机,连小孩也不例外,遇到合适的景物,便咔嚓、咔嚓地拍起来.这就给摄影记者增加了难度,千万不要使读者看了报上的照片说这样的话:"呀,这照片不就同我拍的差不离么!"记者要拍出高人一等的照片,就要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因此,日本有的报社对摄影记者一般提出六个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摄影记者应当是"物理学家".业余摄影者按按快门相当容易,而对摄影记者来说是件难事,因为他起点高,要求高,他必须懂得各种照相机的性能、结构,懂得如何根据被摄体的情况选择广角镜头、望远镜头.摄影记者出去采访时,耍带好几架照相机,同  相似文献   

14.
怎样将头版图片报道搞得更好?本人有些粗浅的建议。变偶然为必然摄影部可以有针对性地、有预见性地多搞一些策划。产生好图片的“偶然性”就有可能变为“必然性”。第一,新闻报道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的子题。第二,新闻报道题材本身虽然止于一定程度,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市委、市政府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如创建文明城市、国际化城市等等。摄影记者可以扬长避短,多关注百姓身边事,以小见大,从中做文章。前年1月,杭州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就拍了一张以小见大的图片,在全国都引起了反响。事…  相似文献   

15.
某地一位摄影记者以“隐性”采访、专拍社会丑恶现象而出名,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近日,笔者获悉:报社在城区最繁华的街道上为该记者竖起了100多平方米的个人形象广告牌,并将其呼机号  相似文献   

16.
摄影记者不是“照相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在一些报社摄影记者正在成为仅仅发挥工具作用的照相匠。摄影记者成为照相匠,往往有着三类表现:一、成为文字记者的手。在一些报社文字记者指挥和调动摄影记者的情况很普遍,他们协作采访,但是,文字指挥摄影,往往在采访现场要拍场面或者要拍细节,有时甚至是要拍摄实证性的证物。二、成为编辑的腿。许多编辑有调动记者策划新闻的职权,于是他们会在反映环保主题的版面指定要有蓝天白云的  相似文献   

17.
读图时代,图片为报纸吸引更多的读者,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多拍新闻照片,多拍新闻摄影精品,以满足报刊的需要。“阵地”意识守“土”有责作为摄影记者,特别是作为一家  相似文献   

18.
文艺作品靠“塑造”,摄影作品靠“选择”。大艺术家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足见选择的重要地位。选择包括的内容内容(题材)的选择。我们的镜头所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拍什么与怎样拍,无时无刻不令我们作出抉择。新闻摄影记者也应像一些文字记者那样,要有丰富的知识、材料积累和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信息传播从文字和读图时代向视频时代全面转换的当下,在传统媒体为王向社交媒体遍地开花转变的当下,在记者为“无冕之王”到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摄影记者生存空间受到来自普通大众、社交媒体从业者、文字记者等多方面的挤压,同时,摄影记者的专业性,也让其成为新媒体时代浪潮中最吃香的群体。如何在拥挤的生存空间中厘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来,在危机中找到新机,成为新时代摄影记者转型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现状和转型,为摄影记者的发展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出色的摄影记者拍完照片后,可以一言不发,因为他的照片自己会说话;精彩的新闻照片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说明,因为照片的形象语言已经说明一切。 《钱江晚报》记者杨晓轩拍摄的《游医的“无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