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续添 《教学与研究》2005,12(12):57-63
制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约束和支配人们特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系列规则。对民国一代地方主义产生直接影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构建,总体上尤其是实际效果上是不良甚至是缺失的。所谓不良,即从民国一代实际存在的相关制度来看,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能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所谓缺失,即从民国一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客观上需要的这方面制度并未出现。有的仍本质上是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制,这就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它不仅未能有效地约束地方,反而成为地方主义泛滥的制度因素。它是民国一代国家和社会急剧变动中统治集团各种势力博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开展民国建筑旅游,丰富南京文化旅游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是民国首都,留有大量民国文化遗存,而民国建筑是最为著名的文化遗存之一。本文以南京中山路为线,介绍了坐落在中山路两侧的民国建筑;通过对民国建筑遗存保护现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分析,勾勒出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线路的规划,以此促进对民国建筑遗存的进一步保护和适度利用,弘扬南京地方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萧红小传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萧红乃一代才女,非凡的文学才华让人惊叹,与庐隐、石评梅和张爱玲一起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她生逢战乱,一生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教育学者出任大学校长考论(1920-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国时期的学术界里,教育学者虽屡受学界权威学者的严厉批评,学科地位不甚可观,可是在担任大学校长这一重要职位方面,教育学者却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学者.这一有趣的历史现象表明:民国一代教育学者总体素质高、出国留学人数多、较其他学科学者有更多管理学校的工作经历以及热衷于政治.探索形成这种奇特现象背后的历史动因,可以揭示出民国一代教育学者独特的历史群貌.  相似文献   

5.
民国成立后,在蔡元培的倡导下,虽然通令废除了学校读经,但终民国一代,读经活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一批守旧人士的摇旗呐喊有关,但当政者的提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京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统治,极力主张读经,并且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上登台讲经,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登台讲经的政府最高首脑。蒋介石的提倡读经和庐山讲经,对当时的文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全国笼罩着浓厚的文化复古气息,推动了读经活动在全国不同程度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一代大师、学者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恃才傲物.  相似文献   

7.
<正>府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名称几经更改,从"大兴县学""顺天府学""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到今天的"府学胡同小学",纵贯640余年历史,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将"关注成长的教育使命与创  相似文献   

8.
府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名称几经更改,从"大兴县学""顺天府学""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到今天的"府学胡同小学",纵观六百余年的历史,府学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传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在多元文化的变迁中,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执著于"君子不器"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一代宗师》是香港导演王家卫筹备八年之久,历时三年拍摄出来的最新作品,以一代武学宗师叶问为主线,讲述了民国期间南北武林各个门派武者的传奇人生。王家卫通过对环境气氛的铺设营造,人物形象的细腻描摹,武打场景的独特设置,呈现了一种电影化的诗意情节。本文主要从意境的角度,呈示电影中的雨夜、雪天和金楼的不同场景,进一步阐释王家卫的诗话武林。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期政府视职业教育为实用教育和生利教育,于是以民国初期的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了"职业教育专项税"。民国初期的职业教育"专税"税源广泛,经费使用独立性强;税由法制,经费使用规范有序;分工明确,税收监管机制健全。以史为鉴,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该"量能"课征职业教育"专税",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大"费""税"改革力度,规范职业教育专税的征稽与监管机制;提升"造血"功能,拓展职业教育的经费自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材经历了统一与仿苏,精简与破坏,重建与多样化,繁荣与转变四个阶段。70年来的中学地理教材演进特点可归纳为:宏观层面的内容主线不断变化,融入学生发展逻辑;中观层面的内容框架打破传统组织结构,突出重点要素特征;微观层面的内容呈现革新教材表现方式,融入更多教学元素。基于对教材功能的理解,教育学、地理学新的发展动向,师生和社会对中学地理教材的要求,展望中学地理教材的未来方向:继续在中学地理教材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强有力的地理知识进入中学地理教材,现代地理学研究融入中学地理教材,构建多样化的中学地理教材编写模式。  相似文献   

13.
《格致须知》与中国近代新式教科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82年开始出版的《格致须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由专设教科书机构专为学堂学生教学而编撰的新式教科书。这套教科书作为中国近代新式教科书的先导,按照西方近代学科门类分科设编,使得近代科学知识系统地成为学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套教科书没有以科学证明宗教,而是关注科学实验和方法、强调儿童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童认识和理解近代科学,成为新型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作用。但其存在基本要素不全,科目难称齐全,内容也较为偏深等不足。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蒙古族知识分子大力兴办学校、编辑教材,试图“教育兴民”.该文对民国时期蒙古地区小学蒙语文教科书的编著者、编著目的、种类及使用范围等进行了梳理.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蒙古地区小学蒙语文教科书共有十多种,教科书种类有本土自编教材、国家统一教材及辅助教材三类,小学蒙语文教科书的编著工作主要由蒙古族早期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蒙古族文化团体、民国政府教育部和伪满洲政府民生部等个人、团体或机构完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的ESP教学发展迅速,而高质量的ESP教材缺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研究国外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理论能为ESP教材的编写提供重要的参考,从我国ESP教学和教材编写角度出发,再度审视国外主要的英语教材评估理论,有益于探索其对指导我国ESP教材编写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小学英语教材建设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调查了我国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本文首先综述语言性别歧视理论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然后调查三套小学英语教材,从男女角色比例、男女的职业角色、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和描述男女的形容词四方面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小学英语教材仍存在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男女在家庭和职业角色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失衡。本文可望对我国新世纪小学英语教材的引进和编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政治教科书60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建国初期17年中"峰回路转"后,又深陷文革10年的"政治膨胀",幸得在改革开放中"柳暗花明",终在21世纪走上"康庄大道"。政治教科书编写从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从呆板木讷转向活泼明艳,从政治附庸向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回归。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科书是聋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为了解我国聋校语文教科书的研究进程,采取内容分析法,整理了1991—2020年的101篇相关研究发现,一线教师是聋校语文教科书研究的主要实施者,研究内容主要关注教科书使用、开发和内容特点三个方面。我国聋校语文教科书的研究正从起步阶段迈向繁荣发展阶段,教科书的价值内容的课程社会学分析、新版教科书的使用、教科书资源体系的开发以及教科书的历史研究,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历史的演进,民国不同阶段出版的四种高中国文教材中,女性选文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女性书写者增加,选文体裁渐趋多元。选文中的女性角色由家庭逐渐转向社会,由单简趋于复杂;选文的内容由注重遵守传统伦理转向个人情意抒发,转向注重女性的职业和自由。女性文选在民国教材所占比例微弱,女性性别特点逐渐趋淡,教材主编尚未有明确的女性文选的编辑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