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花间集》中,"花"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超过了300多次,《花间集》的18位作者几乎都将"花"这一意象写进自己的曲词创作之中,使大自然中的普通物象升华为具有深刻意蕴的意象。"花"这一意象的出现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享乐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其主题主要分为感时伤春、生命无常之感,孤独思念之苦,历史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乔伊斯常被学界视为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他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充满了各种富有意义的意象。在小说中,"blindness"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并具有三层含义:社会现实的象征、主人翁盲目追求的爱情和失败的象征、爱尔兰人精神和生活状态的象征。这三个方面的象征暗含着小说主人公恋爱之旅失败的真正原因,揭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环境封闭压抑、爱尔兰人精神"瘫痪"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梦境叙事构成了《海上花列传》独特的文体风貌。梦境虽为中国古代文人惯用的意象,但在《海上花列传》中,作者把梦境作为一种修辞话语应用于文本叙事结构的搭建,这既是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的化用,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本文以为梦境叙事在《海上花列传》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片段连缀式"的情境结构、"窥视话语"的运用以及"没头没尾"的断章风貌。  相似文献   

4.
再论张爱玲《传奇》的意象艺术周筱华1意象乃是"意"与"象"的高度统一。这里的"象"是满蕴着作家情思的客观外在物象,被作者采撷,熔铸在作品中,具有一种视觉上的可感性,具有外在形态上的审美意义。在《活跃心灵的创造物--一泛论张爱玲(传奇)的意象艺术》(见...  相似文献   

5.
意象在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思维中拥有重要地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与《周易》的卦象理论一脉相承,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古典诗词的意象生成与《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是对《易经》中取象思维的继承与超越。以具体诗作为例探讨古典诗歌意象与取象思维的关系,对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意象的根本功能来自于其蕴含的文化能量。本文以"紫玉钗"为中心意象,分析钗意象转换的形成、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通过意象的再生、融合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来阐释《紫钗记》中的"紫钗"意象的叙事功能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7.
刘斌 《考试周刊》2010,(34):30-31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视角出发,叙述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人变形异化为甲虫的故事。作者选取了"甲虫"这一新奇而怪异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的恶劣处境,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荒诞不经的事物。《变形记》历来为评论界所关注,但多数人着眼于文本中的变形异化现象,而鲜少注意其中的甲虫意象。文章试从"变形"为"甲虫"的必要性、"甲虫"之形、"甲虫"之性三个方面探析"甲虫"意象。  相似文献   

9.
"秦腔"和"土地"是贾平凹《秦腔》中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小说通过秦腔的衰落和土地的荒芜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精神困境。在《高兴》中,他又通过"垃圾"和"高跟皮鞋"两个意象展示了进城农民的尴尬处境和无根状态。两部内容相关联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折射着时代的投影,共同隐喻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精神镜像的嬗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忧思。  相似文献   

10.
《简·爱》作者启用"EYRE"作为主人公之姓具有深层的动因,即"EYRE"的选用是"眼"(eye)与"火"(fire)两个意象在认知上的组合要求。主要依据是"眼"与"火"两个意象在文本中存在高频、丰满的语言呈现形态,以及丰富的意象含量;这两个意象在认知驱动下可组合产生四种意象结构,分别为:契合型结构、并置型结构、浮现型结构和致使型结构;这四种不同的意象结构可创构层级性的情感空间。此深层动因的挖掘对于探讨核心意象在文本中的运作规律,尤其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3.
犬是龙形象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人认知心理中犬与龙的密切关联同人们言语交际时求雅避俗的语用心理一起促使各种含"龙"字的犬名应运而生。作为犬的雅称,"乌龙"最早指黑犬,后来因用典而成为犬的代称,词义由特指变成了泛指。唐以后文学作品中所用"乌龙"一词由于受典源故事中家奴与女主人私通这一关键情节因素的影响,除了具有代指犬这一较为稳定的词汇意义以外,还具有暗示男女欢爱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和火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通过火与水的意象,编织出一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荒原。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在《圣经》中找到水火意象的原型,从而看出《荒原》中水、火世界是如何统一在其主题下的。  相似文献   

15.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最具特点同时也是主题最具疑问的一部短篇小说。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霍桑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利用圣经原型构建了一个尘世的伊甸园,但男女主人公伊甸园中堕落的结局却是一幕凄婉的爱情悲剧。对替罪羊原型的分析与阐释揭开了伊甸园神话这一另类结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出该人物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形象分别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四种女性典型——"被赞美和被惧怕的阿佛洛狄忒""被诱惑和被抛弃的欧罗巴""神圣母亲地母"和"邪恶母亲美狄亚"为原型。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oposes combining theories about, and practices of, using archetypes and adaptation in educa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multimodal literacy learning. Within such contexts, children of primary school age act as readers, performers and researchers, exploring and analysing existing adaptations of archetypal stories and images across time, space and platforms, as well as writers constructing and producing their own adaptations of archetypes in varying forms. Our suggestions are that ‘revisiting’ and ‘remaking’ existing texts and practices in the multimodal primary classroom can be a route to a deeper and more sophistic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one which challenges current definition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literacy.  相似文献   

18.
图像时代,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以往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可视"拉开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权力者魅力的获得要经过人们情感的"升华,"以"距离"来凸显其"崇高",以"崇高"来赢得人们的信仰。而在图像时代,意识形态通过"可视"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越是接近大众深层欲望的就能获得越多的支持。图像以它最为感性的面目占据人的心灵,被图像包围的大众在其虚拟"魅影"的笼罩下,丧失了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图像以其感性的客体实现了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荣格理论体系的考察与消解,提出荣格的原型两重性: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与原型结构(archetypal structure),并以这一特定角度从重生原型结构的内在框架:自身与阿尼玛的融合实现个性的扩张;重生原型结构在故事层面的外化:英雄成神;重生原型结构在社会层面的强化:神话的讲述等三方面分析畲族创世神话《天眼重开》的重生原型结构,重点阐述重生这一特定的原型结构在构成该神话情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即人追求个性化和实现自我的心理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重生原型结构的群体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里的女性形象。作者认为亚历山德拉和安东妮亚的形象分别是“大母亲”和“大地母亲”的神话原型再现。威拉.凯瑟在这两部作品里所展示的创作才华,向读者呈现了其无意识心理中的人类记忆里的女神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