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红光 《兰台世界》2016,(16):68-70
郑洪年是我国近代华侨教育理论重要奠基人,是华侨教育实践先驱。他担任暨南学堂首任堂长,奠定华侨教育的基础,重掌暨南期间,将之改组为综合性大学,成就华侨最高学府。郑洪年关于华侨人才培养、华侨教育教学制度、华侨学术研究等教育思想对当代华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纵观我国近代发展史,尤其是在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近代知识分子纷纷通过报刊等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在民族危难之时提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理念,以此表达他们的爱国之心和忧民意识.他们的出版活动对我国近代出版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旨在探讨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诉求对我国出版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侨历来重视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的视角阐述了近代闽南华侨支援家乡建设,捐资兴学,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发展侨乡文化教育事业的过程;高度赞扬了陈嘉庚先生等闽南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怀.讴歌了他们创办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报刊图书出版与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发展有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报刊图书出版不仅为广大民众了解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了渠道,也有力推动了当时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报刊图书出版带来了契机.二者的相生发展关系能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朱荣所 《出版广角》2011,(11):55-56
无论是收藏界还是学术界,对近代(指19世纪初至1949年)出版的报纸与杂志都越来越重视。学界的重视带动了出版界对这些近代报刊出版工作的空前的重视与投入,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规模大、分量重的出版物,这反过来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近代报刊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还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文试对相关出版情况做一简单的梳理,并略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代报刊的一种特定形态,民国时期佛教报刊是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重要文献.本文对这一时期佛教报刊的创办情况进行梳理,指出其时代特征、历史脉络,由此勾勒出民国时期佛教报刊出版的概貌.  相似文献   

7.
关于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分期,历来有多种说法. 国内首先对海外华文报刊进行分期的是方积根、胡文英,他们在1989年出版的<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中,根据主办者的身份,将海外华文报刊"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从洋人办报发展到华侨办报,又从华侨办报发展到华人(或华裔、华族)办报……"  相似文献   

8.
补白     
《报人生活杂忆——石西民新闻文集》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张友渔在序首写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石西民同志记述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斗争实践,和他晚年对开展近代新闻史的研究、对建设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思考和探索”。收入该书的29篇文章,主要是石西民晚年撰写、散见于各种报刊的作品。内容大致分三类:1.个人从事新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出版的三部英文《中国年鉴》中的报刊资料,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报刊的发展状况,对研究近代报刊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报刊史是以报纸、期刊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史。要研究新闻史或者出版史,报刊史总是一个绕不开的领域。但关于报刊史的专门著作,目之当下,并不很多见。尤其是地方报刊史,除了《北京报刊史话》(黄河,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上海近代报刊史论》(秦绍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江苏报刊编辑史》(倪波、穆纬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岭南近代报刊史》(邓毅、李祖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广东革命报刊史:1919—1949》(叶文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傅柒生、李贞刚,解放军出版社,2011)等少数几部外,大多只能散见于各种地方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