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2.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3.
《项羽本纪·垓下之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课文注解:“[面之]面向项王(见他)。”此注值得商榷。“面”除了面向义外,还有“相背”义。“通‘偭’,以背相向。”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5.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仇兆鳌注引《杜臆》语说:“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木可憎又转觉可喜。”又云:“按此诗所言,若以二语括之,即‘剑南春色还无  相似文献   

6.
厝《汉语大词典》1·926(1册926页之省称,余同)下释为“磨刀石”,本无不可。大徐本《说文·厂部》:“厝,厉(砺)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王筠《说文句读》在“厝,厉石也”下注:“《字林》同。”又注:“此字当与氐(砥)、厉、(厂佥)三字为伍。”《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说文》亦与大徐本同。诸家均砺石之义。但也有不同意见。段玉裁明确指出(1)“厉石”为厝(错)石”之讹,厝石为治玉之石,如金钢钻之类。(2)从许多体例看,义近词相次,但“厝”并没有和表示磨刀石的“(厂氐)、厉”为伍,说明为别一义。其文如下:“各本作‘厉石’,今正。《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传曰:错,错石也。今本少一错字……下章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曰:‘攻,错也’。错,古作厝。厝石,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相似文献   

7.
一北宋词人张先曾以“张三影”自矜,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目:“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轻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后山诗话》亦云:“……世称诵之,号‘张三影’。”而在生活交际之中,上流社会亦常以张子野的写影妙句为雅谑。《遁斋闲览》云:“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  相似文献   

8.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9.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10.
辨“祏”     
《说文》云:“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作为原始宗教形式,这里的“祏”如何理解?有人认为,由于“最早祖先信仰的‘先祖之尊貌’”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所以“宗庙之主为‘祏’”(马晓宏《天·神·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神运动》)。这是将“祏”同生殖崇拜相联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部影响深广的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的教材,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注释中的问题,提出来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这段话《公》、《谷》两传是  相似文献   

12.
二十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又,“(公西华)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此中两个连词“如”,现行多种选本均注为“或者”。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亦注云:  相似文献   

13.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4.
12、镳(“分道扬镳”)衔(“衔枚”、“衔恨、”“头衔”等) 《说文》云:“镳,马衔也。从金,(鹿灬)声。”段玉裁《注》曰:“马衔横贯口中,其两端外出者銮铃”。他们都认为“镳”是指“马嚼子”。实际上,具体指称“马嚼子”的是“衔”,而不是“镳”。“衔”,《说文》云:“马勒口中也,从金行。衔者,所以行马也。”段《注》曰:“会意。”又曰:“‘也’,当作‘者’。革部曰:勒马头落衔也。落,  相似文献   

15.
妈妈教我写“相”字,我总是写不好。我总是把“木”字旁的一点写成一捺。妈妈跟我说:‘木’字和‘目’字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起,要友好相处。你写字的时候,要想着‘木’字的邻居,不能总把‘木’字的脚伸到‘目’字的家里。这样不好,目’字会不高兴的。我们平时要为好朋友着想,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写字的时候也一样,这样就能把字写好了。你再试一试。”于是,我按照妈妈的话写字,终于把字写好了。妈妈教会我许多汉字,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指导老师:李文芬评语这篇小文章写得真有意思!这位小作者的妈妈也真有水平!你看看,她教孩子写字教得…  相似文献   

16.
广义俗语与狭义俗语俗语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这个名称,多叫作“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等。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相似文献   

17.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这样的注释是不妥当的。《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古代汉语》解释:“陆云,字士龙,三国吴丞相陆逊孙。陆逊封华亭侯,陆氏世居华亭。华亭古称‘云间’。荀隐,颍川人。颍川,地近京城。  相似文献   

1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19.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20.
黄季刚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日‘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公羊传》曰:‘入其门,无人门焉’;上‘门’举其物,下‘门’举其事,而二义无二文。此可证‘跨’、‘胯’之本同矣。‘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声韵通例》) 无独有偶,西方“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哈里迪,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搭配”(collecation)概念,建立了“意义取决于搭配”的语义分析原则,并用“搭配”范畴来进行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