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神奇的蚂蚁     
《出版参考》2006,(1):15-15
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一天,他发现有一只蚂蚁竟然听得懂他的话,于是便开始训练它。几年之后,这只蚂蚁不但会倒立,还会翻筋斗,令他颇为得意。终于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跑去酒吧,准备炫耀他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先向酒保点了一杯啤酒,  相似文献   

2.
(一 )  储安平青年时代喜爱文学,写过多篇小说、散文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早在 1936年,储安平就在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本小说《说谎者》。后来,他留英追随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拉斯基学习。整个抗战期间,他在湖南、重庆分别做过报纸主笔、大学教授。以他的资历,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徜徉书斋的学者。然而,笃信自由主义的他却找到了一条“参政而不干政”,为言论自由开辟讲坛的道路。为此,他甘愿舍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专心投入他所选定的事业。  他也许找到了他一生的道路,然而,这也是他一生悲…  相似文献   

3.
刘斌 《新闻与写作》2007,(12):42-43
在同事眼中,54岁的冯存礼是一位快乐的长者、快乐的领导.走进他的办公室.经常能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每逢节日,他总要给每位部下发去一条幽默风趣的祝福短信.感谢大家一段时间以来的辛勤工作。部下与他相处.不觉得他像一位领导,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位亲戚。位居某名牌大学校长,但他的朋友有很多是平民百姓。对工作。他是一位好领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空闲的时候,他更愿和朋友在一起,谈谈诗画,聊天打牌,打牌输了,一样钻桌子,一样贴纸条。他常说的口头禅:“人生本来就短暂,没有必要成天把自己包装起来。”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5.
“做学问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自由是一种最宝贵的创造力。”2014年9月9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京逝世,享年87岁。汤一介,一介书生也。他一生行状犹如其名,做的就是书生所做的事情。究其一生,他有两大贡献可以镌刻在碑铭上:一是在改革欣欣向荣的1980年代,他领衔的中国文化书院,为思想启蒙推波助澜;一是在耄耋之年,他不辞辛苦,担纲《儒藏》,总儒学之大成。这两项大工程,让他从书斋走出来,为公众所热悉。  相似文献   

6.
向菲 《中国广播》2005,(4):22-24
打算起笔写下面的文字时,刚刚看完一封听众来信。这封信来自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写信人叫陈德祥。因为妻了的不辞而别让他心生恨意。2005年春节前夕,他辞去工作,在妻子娘家附近租了一间小平房,买了一整桶汽油和一瓶农药,他打算在正月十五那天,先放火报复妻子娘家,然后服毒自尽。  相似文献   

7.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8.
马的劲是什么?是骁勇,是拼搏!张家口军分区宣传科科长刘邦举就有着这样一股子劲。1972年,刚满19岁的刘邦举,一入伍在河北省蔚县人武部当打字员,他常常为新闻干事打印稿件,看着身边的一桩桩新鲜事,经他打印后在报纸上变成错字,他心里很激动,同时偷生一种意念:我也要用按动键盘的手把身边的新鲜事儿写出来上上报。1977年他当了政工科干事后,更坚定了写作决心。一年下来,手稿整整码了一人高。他相信几分开水便有几分收获。终于有一天,他的第一篇报道《三凰引凤过深山》在地区报纸发表。第一次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不懈地追求。19…  相似文献   

9.
上帝     
“噢,上帝,我仁慈的主啊 !请赐予我金钱与力量吧 !”一位教徒虔诚地祈祷着。上帝 ?上帝在哪儿呢 ?  一位作家,他年轻时想描写的一个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人物形像。于是他便来到了乡下寻找他的写作素材。当他正漫无目的地走在田间时,一个身影映入他眼帘,只见那个人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一条腿搭拉到了地下,一副穷困颓唐的样子,一只手拿着锄头正在锄脚边的小块白薯地,身后是一座仍旧很破旧的房子。这个作家高兴极了,他恨不得马上跑回家去,将他听看到的一切写下来,当他绕过旧房子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或是说意念、力量,他又回头…  相似文献   

10.
4年前,他游走于各大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是一名日进斗金、月入数万元的医药代表,然而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深深震撼了他,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助纣为虐,是在昧着良心赚黑钱。痛定思痛,他决定反戈一击,挑战医药“潜规则”,用做医药代表赚来的钱开一家平价药店,为那些看不起病的普通老百姓服务,用良心来“赎罪”。  相似文献   

11.
我的梦想     
莫言 《档案天地》2010,(8):60-61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竞尿在教室里。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一名黑人少校军官和一名白人士兵在路上相遇。白人士兵见军官是黑人,就没有向他敬礼。当他掠身而过时,黑人军官以低沉而坚定的声音对他说道:“请等一下!”  相似文献   

13.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江门日报社,同事们称呼吴耸时喜欢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老”字,这可能是因为他是老共产党员、老记者的原故,叫他一声“老吴耸”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最近,发生在吴耸身上的一系列事情,使人们对他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15.
人们都说,他是一支“笔杆子”。18年来,他的工作虽在不时地变化,但他执著勤奋地笔耕没有改变,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在于他执著笔耕的志向。1976年,他入伍来到部队后,尽管任务重,条件差,却始终坚持认真学习,不丢报道这一行。入伍第一年,他利用休息时间写了反映连队生活的稿件100多篇,年底只见了一篇。第二年,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他白天参加施工,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写稿到深夜。这年,他写的稿件在《前卫报》见了7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后来调到连部当了文书。营领…  相似文献   

16.
他走了,静静地走了,永远离开了他生活的军营和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开了这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他是某部专业军士翁竹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报道员,但他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当了他3年多的报道组长,十分敬佩他。得知他今年夏天在老家去逝后,既悲痛又怀念,提笔写下这篇文章,以示对一位在新闻战线上执著追求的战士的纪念吧。(一)翁竹山1975年底从江苏高邮入伍。高邮是个自古才子辈出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翁竹山灵性十足,读书时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书法和文章。到部队后,领导看中了他的才华,让他当了一名报道员。正当…  相似文献   

17.
本报讯报道:日前,济南军区某机步旅炮团榴炮营爆出一条新闻:入院一年的病号鄂瑞伟,因为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战士鄂瑞伟是榴炮营的报道员。一年前,因为一种叫做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怪病使他住进了解放军驻平顶山某医院。住院后,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坚强。在两腿瘫痪下不了床的情况下,他仍然履行自己一名报道员的职责,坚持采写新闻。一次为了报道战友郑大壮的新闻,他先后7次打电话到营里采访,坐病床连续加4个夜班,写出了兵说兵事《郑大壮学英语》,且很快就在军报见稿了。住院一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人过二十不学艺”。然而,在河南省济源市,偏偏就有这么一位“不服老”的人。他叫李德化。他在花甲之年,勇敢地闯入新闻报道队伍,而且成了一名出类拔革的新闻兵。他早在1942年就参加了“社八联”民兵抗日自卫团,后来在教育战线奋斗了40年,1986年组织上安排他离职休养,可他不甘寂寞。一天,他在《经济日报》上看到一篇“靠海吃海”的文章,这引起了他对北街村民靠城做小买卖率先致富的事J[的联想,便产生了写“靠城哈城”的念头。第二天,他告别老伴,利用亲戚关系住进厂北街村,开始尝试当“记者”的滋味。为了掌握第一手…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班里推荐的名单中没有他。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老师尽管有些怀疑,但仍然答应了他。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这个作品不仅在学校得了奖,还在市里获得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提起他,可能很多人都熟悉,熟悉他是一位痴迷于医学、新闻和歌词旋律中的青年军旅作家“医博士”从军1990年12月,在安徽省宿松卫生学校学医3年的张爱勤,像其他男儿样,带着火热的追求跨进了军营,梦想成为军营中的一位‘“白衣天使”。新兵训练结束,他分到通信连当了一名气普通通的通信兵,从医的愿望破灭了。可他坚信:“’力量在自己身上,路就在自己脚下。”张爱勤在默默地求索着,他的业余时间全部扑在医学研究上。两年后,张爱勤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参加了在北戴河召开的“全军第三届肾脏病学术交流会”(他是唯一的战士代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