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怿 《兰台世界》2012,(3):56-57
团体操在中国存在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以舞蹈形式呈现。为此,结合团体操的起源,着重对古代团体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古代团体操体育活动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促进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舞狮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民族体育运动形式,又名为"耍狮子"、"狮舞"、"弄狮".自我国古代舞师运动成型以后,舞狮作为一种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狮子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动物.根据有关中国狮子的最早记载,狮子是西域敬献给汉朝的贡品.狮子作为一种动物,其狰狞凶猛的形象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为中国人接受,但是舞狮运动却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3.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汉代百戏中寻撞、绳技、叠案、冲狭、燕濯、跳丸、七盘舞、建鼓舞、唐绨追人以及柔术逐一剖析,指出汉代百戏中的体育运动表演项目丰富多样,以险难奇为特征而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5.
跳蚤舞原是流传在舟山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民族舞蹈,后采发展成每年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舞蹈,以表示送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所以过去又叫"跳灶会".一般的说法,跳蚤舞形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另一种说法始于宋朝甚至更早的唐朝.因为唐宋以来,舟山已经置县,白泉也形成了集居村落,农耕渔猎,隶属富都乡,具备迎神赛会的条件.而且至今还作为迎神赛会集合点的崇圣宫就初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因此跳蚤舞雏形始源于唐宋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全国运动会团体操,是我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团体操表演。对于开幕式团体操而言,新中国早期全国运动会具有深远影响。1959年9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顺利举办,开幕式团体操就成为以后各届运动会开幕式的保留节目。按照时间划分,新中国早期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一共有《全民同庆》、《革命赞歌》、《红旗颂》三场团体操。由于新中国早期特殊的政治环境,这三场团体操也具有特殊的文化考察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新中国早期的团体操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我们从它的概况、特点能够看出那个时期对现在团体操的滋养和影响。换而言之,新中国早期团体操,在团体操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开拓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刚刚落下帷幕的亚洲体坛盛会,在中国、在亚洲体育运动史上,值得大书一笔。不只是赛场上群雄问鼎的角逐,看台上热浪沸腾的欢跃;不只是京城八方宾客的笑语,大江南北春意盎然的秋光;那浓缩在开幕式绿茵坪上流动的色彩,燃烧的激情,巧夺天工的团体操表演,更叫人叹为观止。新华社记者禇庆喜采写的新闻特写《相聚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速写》(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为我们录制了这辉煌的一幕。一篇好的新闻特写,对读者往往具有摄魂勾魄的作用。这魅力,并不在丽靡辞藻的堆砌,而在强烈  相似文献   

8.
湖南,素称"歌舞之乡".屈原的<九歌>,轻歌曼舞,珠联璧合;湘西南的"扛菩萨",古朴犷放的歌舞,令人陶醉;湘西的"哭嫁",虽只歌不舞,而是杂以"戏曲".湘南伴嫁可谓独树一帜,一伙女客参与哭嫁,分别担当各种角色,而且,或歌或舞或"演戏",这在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异域,却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9.
侯伟 《兰台世界》2011,(12):48-49
本文针对汉代百戏中寻檀、绳技、叠案、冲狭、燕濯、跳丸、七盘舞、建鼓舞、唐绨追人以及柔术逐一剖析,指出汉代百戏中的体育运动表演项目丰富多样,以险难奇为特征而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0.
陈凌  李儒俊 《传媒》2015,(20):65-67
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各类"朋友圈",种种现象都让人看到,在物质文明程度极高的时代,人们更喜欢无处不在的"表演"和"分享".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个体行为结构和发展进程的变化常常被忽视.本文将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社交网络与个体社交表演情境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在社交网络特定"表演"情境中社会个体"表演行为"的变化,并对个体文明进程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张惺 《编辑之友》2002,(1):25-26
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由此,21世纪也被人们称为"她世纪".  相似文献   

12.
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与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及寓意 1."五禽戏"悠久的历史背景."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动物的奔跑和飞翔能力,古代人很羡慕,因为人做不到,于是就模仿动物的动作.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时期中华气功导引术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至今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居住在滇西的彝族,每年的二月初八要过"哑神节",跳"哑巴舞".这种彝族傩文化的代表——"哑巴舞"的活动,包含了宗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艺术、医药、农技等丰富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正>盾牌舞是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集音乐、杂技、舞蹈、武术为一体的民间体育运动,在永新烟阁、龙源口等乡镇流传着,也是当地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盾牌舞是赣南地区民俗民风的缩影和代表,代表着当地人们昂扬斗志的原始凝聚力。在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下,盾牌舞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是江西地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的藤甲舞起源于三国时期藤甲兵的防身装备,距今有两千年之久。藤甲舞表演形式独特,舞蹈与历史、生活相结合,是最具民族性的舞蹈之一,因其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被誉为舞蹈世界中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天桥早期的口技艺人中,比较著名的有"百鸟张"、"人人乐".当时表演口技采用的形式是:演员在表演时,先进入帐幔之内,再加上简单的器具,用声音来表演节目.表演的节目大多情节简单,主要表演一个个特定的场面,如救火、集市等.演员通过模仿这些场所中发生的各种声音,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如亲临现场.通过声响就如同见到场面的情况,令人神往.那仿学的声响十分逼真,使人静闻,四座神摇,拍案叫绝.这些逼真的声音是通过帐幔听到的,这种口技表演,也叫"隔壁戏",天桥的"百鸟张"、"人人乐"都长于此道.  相似文献   

17.
定茜 《兰台世界》2013,(11):104-105
本文将从唐代乐舞和汉代歌舞两者的演变过程进行浅析,以唐代乐舞和汉代歌舞极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作为典型,对其表演的内容、手法、要求等方面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18.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这是清朝初期,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的《舞者词》中的一段,形象地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  相似文献   

20.
流行于广东省吴川市梅菉镇梅麓头村的"舞貔貅"是一种颇具艺术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中最大的特点是"貔貅上牌山"和"牌山顶上采青"。据此特点切入展开考证可以发现,这种舞蹈渊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舞队"狮豹蛮牌","牌山"的设置即源于宋金流行的"蛮牌舞"。另外,自西汉至两宋一直有"貔为豹属"的说法;而且从传承年代推算,该舞亦大致能追溯到南宋;这些均可证明,该舞与宋代的"狮豹蛮牌"之间存在联系。因此,舞貔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样式,也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