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霞 《广西教育》2012,(26):1-1
最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著的《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格拉瑟博士在书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现在的学校充满了失败。可是,没有一个儿童是命中注定的失败者,好的教育应该总是随时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他反对用简单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为部分学生贴上失败的标签。他认为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一种无参与、  相似文献   

2.
当今学校,"失败"的学生太多了。从小学的厌学、逃学,到中学的辍学、肄业,再到大学的跳楼自杀……无论是在繁芜嘈杂的闹市中让人趋之若鹜的优质重点校,还是在偏僻乡村中艰难维持的薄弱村级小学,都会有所谓失败的学生。更可怕的是,这些学生自己也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放弃了任何可能使自己在学校中成功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提起学校的纪律,不少学生都“深恶而痛绝”之。为何?是学校不应该有纪律吗?非也。是学生不愿遵守纪律吗?也不是。根源在于我们老师“炮制”的法律,犹如一副枷锁强加到了学生头上,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没有了学校生活的快乐。那么,什么样的纪律才是学生所理想的呢?在这里,不妨“大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遐想一下:  相似文献   

4.
身在美国,面对众多的高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梦想更好地实现?让我们一起看看科恩是怎么做的吧。  相似文献   

5.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对待,更有甚者还作为一门课来考试。试想,在众多的考试面前,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兴趣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论?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试的课程,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自己宣布了失败。原因是我们中小学生考试的心理压力已经够大的了.本来应该减轻负担,缓解焦虑,但调节紧张的课程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考试负担,迭不是自己宣布了自己的失败么?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12,(Z2):26-27
基于问题的理性思考学生喜欢的学校是怎样的,让我们先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没有僵硬的课程,仅仅针对老师和学生制定了一些方针;尽力使可能的变为现实,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把学校变为大型论坛,做到绝对的开放;接受不同种类的语言,不进行强行变更;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21世纪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从上面引自孩子们的心声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的孩子真的不同于以往的孩子,他们有思想、善言语、有创造力。孩予们变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课程也应随之变化。它应体现我们这个世纪的愉悦及创造,应该教会孩子们更多将来的事情而不是过往的失败,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个共同进行、相辅相成的过程。通过孩子们的心声我们可以静心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资源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如何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继续保持住自己的优势让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位韩国商人,领着自己的女儿(中文名叫李智恩),带着一位翻译,三人一起来到了我们的学校,要求我们同意他女儿在学校上学。可在当时,我们学校还没有一个外国学生。怎么办?答应他吧,李智恩不会说中文,无法跟班上课,单独教她一个人,成本太大了,而且她的课程怎么设置?生活如何安排?我们一点经验都没有。不答应他吧,看他们的要求特别真诚,不忍心拒绝,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9.
Hi,Class!我们每天在学校与家庭中穿梭,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的?瞧!这是小熊Bear一天的学习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参考一下吧!  相似文献   

10.
张玉斌 《河北教育》2007,(12):32-32
过去,我们谈论教育、谈论教师,都是由教育专家谈、上级领导谈、教育科研人员谈或者教师自己谈,唯独没有学生的声音.好像学生说不出什么,因而没有必要让他们谈.许多时候,我们强调满足学生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学生,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被我们严重地忽略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发言权,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孩子进入学校是个问号.出了学校是个句号”的问题,这怎能不让人们抓心的反思——中国学校的教育怎么啦?作为当代的教育人,我们为何不能再次审视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对扼杀学生创造的过失何在?  相似文献   

12.
熊丙奇 《教育》2014,(10):9-9
既然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补课成为乡村学生提高竞争力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有关部门还要罔顾事实,一刀切禁止所有学校补课、在假期关闭校园呢?禁止了乡村学校补课,那乡村学校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没有了,他们怎样和城市地区学生竞争?为何不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下许多学校,大多数教师却没有当班主任的积极性,有些教师甚至把班主任工作当成包袱,讨厌和拒绝学校安排自己当班主任。据调查,中年教师90%不愿当班主任,青年教师大部分也是在行政命令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学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师不愿当班主任?应如何改善这种现状,让教师积极主动当班主任呢?  相似文献   

14.
学校要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的做法是,为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奠定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想谈成功与失败。总的看来,应该说新中国的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近年来,高校里的恶性事件,不时在报纸上刊出;中小学校园里也不断有那些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更有甚者那就是清华北大这样名牌学校毕业的才子也曾卧轨自杀。还有的在家里,因不能承受家庭压力、高考压力,失去理智,残杀自己亲生父母的事件。这怎能让人不痛心吗?高兴得起来吗?尽管这是微乎其微的事情,但是,你说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究其原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怨社会怨学校怨家庭怨老师怨学生?还是怨……我茫然不晓。  相似文献   

16.
备课管理是改进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此有着怎样的想法呢?有没有形成新的做法和经验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几所学校在备课管理方面的经验吧。  相似文献   

17.
刘欢 《现代语文》2006,(11):97-97
在与一些教师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哎,现在的学生真是不懂事,又把好心当作驴肝肺,明明是为他们好,可他们却一点也不领情?”,再去听听一些学生的话:“我们这个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这,要求我们那的,好象我们是他的奴隶似的,一点都不为我们着想。”师生之间到底怎么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师生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是希望自己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出息。既然如此,那么怎么二会有思想上的矛盾呢?我们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爱学生。可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确实是有爱心但学生不领情的。我们认为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比如要求学生这,要求学生那的,更应明确的说出来。作为老师,对你的学生说出你的“爱”,会更能增进师生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学校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男子组、女子组、男女混合组三个组别的比赛,我们班没有一场胜利。看着获奖班级同学们欢呼雀跃的样子,我班学生一时神情黯然,情绪低落。如何引导学生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呢?我正寻思着,忽听获胜的兄弟班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次拔河比赛”。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把学校和社会分割开来,而要联系起来。要让学校融入社会,让学生融入社会。学校要不断从社会中汲取养分,学生更可以直接从社会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充实自己。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大宝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在课堂上学,在学校里学,在社会中学,让学习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20.
学校发展归根结底是靠教师。校长们也都深谙一个道理:越是熟练的和有能力的教师越能让校长和其他管理者的工作变得轻松。可是,怎么才能获得一支令人满意的教师队伍呢?引进?不可能。因为多数公办学校没有自己引进教师的权利:淘汰?更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