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温暖明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但诗人又用实际行动拒绝了对生活的介入。这首诗,如果和诗人的具有诗歌史本意义(或是作为诗歌本完成)的行为相比较,两个本之间构成强烈的反讽。在这首诗里,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未能遮蔽诗人对于“幸福”的抒写中的内在分离和矛盾。我一直以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严肃思考,面对世俗社会和自己一生所执着的诗性世界,诗人陷入了矛盾的境地,产生了困惑,这从诗中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2.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紧扣题目实写早春景色。首联“诗家清景在新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  相似文献   

3.
一些人认为中国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写诗人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这是从表层上得到的认识。透过表面层次,我们会看到这首诗的象征性非常鲜明,诗人铸造的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个性统一的艺术世界:它既有对诗人童年、少年生活的触发,更有对诗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忧郁和苦闷的复杂心绪的抒写。  相似文献   

4.
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认识田园诗尤志心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人选了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过故人庄》。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的田园诗,表现了农家恬静的生活,反映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感情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这首诗反映的诗...  相似文献   

5.
庞方升 《中学文科》2007,(10):80-81
穆旦的诗向采以冷静的思考著称。虽然《冬》这首诗的取材决定了它以“冷”为定位的诗歌风格.但在“冷”的表象下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暖”的思考。那么,在这冷与暖之间,诗人的思考必定给我们一个新的发现,这个发现让诗人在当时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仍能抱着一颗平常的心,去热爱周围的可爱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卢仝所作的茶诗是后世熟知的千古佳作,其对宋代诗人的影响包括显性和隐性两大方面。显性影响主要由宋代诗人对卢仝茶诗的再创造情况体现出来,宋代茶诗大多出现了卢仝茶诗中经典诗句的回音。隐性影响则是表现在宋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自觉地向卢仝茶诗新颖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两方面靠拢。在题材上以俗为雅,将诗人的情感注入生活琐事,做到生活日常情感化;内容上以故为新,讲究诗歌情趣与心灵隐逸,追求宋代诗人的一片新天地;在艺术风格上,卢仝茶诗中的以文为诗、以奇为诗、以思为诗的艺术特色对宋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8.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常说:诗就是他的生命,生命就是他的诗。关于诗,臧老说:青春时代。是属于诗的。古今中外多少诗人。都是青年时代就成名的。但是成名不是凭灵感,而是靠对生活的深刻感受,靠胸中的时代风云。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干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其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其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一课,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那么,如何有效地应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去教这首诗呢?首先,在解读《秋思》的基础上,要抓住教学这首诗的难点——充分挖掘诗中蕴含的三个生活片段,并对照三个生活片段先后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一是秋季来临时诗人客居洛阳的情境;二是深夜里诗人执笔写信的情境;三是诗人托行人捎信的情境。这三个生活片段虽然看似独立,但对于远离家乡的张籍而言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次,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情境画面,  相似文献   

12.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当代学院派诗人海子在结束自己25岁生命的前两个月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初读这首诗,你会觉得诗人有“积极”的追求,“幸福”的向往,在努力追求尘世的“幸福”。可当我们细细咀嚼之后,你会品味出诗人海子内心无比的苦涩和无奈。这种苦涩和无奈表现了诗人海子人格的二重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挣脱世俗、极力追求自己惟一的“幸福”———对诗坛“王位”的渴望。诗中表现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诗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又蛰居京郊昌平,埋头写诗。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自己与家人、亲友、社会一天天隔膜…  相似文献   

13.
第十二册习作二要求:请根据《村居》这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人高鼎看到了怎样的是景,透过古诗的字里行间,揣摩作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编按]  相似文献   

14.
对于陶渊明《乞食》诗中所记述的乞食行为,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评说。有人肯定是纪实之作,有人认为这只是诗人的玩世不恭,或以为是有所寄托,不足为信。本人认为:乞食行为应该是诗人晚年贫困生活的真实记录。本文从诗歌的创作年代、乞食方式、诗人物质生活的变迁以及是否有寄托等几个方面对“乞食”行为的真实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悠悠古诗情     
常言说,诗言志,诗言情。诗人往往用诗歌来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那么,诗中必然会倾注诗人的强烈情感。在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的古代诗歌当中,诗人们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怎样的认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进入诗人艺术视野的意象林林总总,许多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成为诗人情感的触发物、寄托对象和载体,这其中就包括蝉。本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分期对唐代咏蝉诗的概貌和特征进行简要评介,在文本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唐代咏蝉诗托物言志、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匡庐行脚诗》是黄宗羲山水纪游诗的代表作。这组诗歌是黄宗羲在1660年8月至11月间创作的。1660年8月11日,黄宗羲由家乡余姚启程,游历庐山,至同年11月26日返里,历时三个半月。在这期间,或游庐山,或行途中,诗人都有日记和诗歌记事,这些诗歌便是《匡庐行脚诗》。在《南雷诗历》中,《匡庐行脚诗》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发出异样的光彩。这组诗歌与黄宗羲山水纪游诗清新明丽、充满生活情趣的风格完全不同,普遍带有伤感色彩;诗中寄托着诗人对故国的怀念,暗寓着诗人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和不屈斗志,现择首尾两首,略做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章,是建国后崛起的老一代诗人中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饱含乡土气息和浓烈的乡情而独领风标,他从农村颖出,历经生活磨炼,却坚毅不拔地用他的诗歌编织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强烈地体现着辛勤,挚爱和奉献的主题,他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诗歌在无忧的调子后面隐含着他的苦闷仿徨,其后的诗歌则是欢乐与忧忿,平和和激砺同行,显得比较开放成熟。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农村题材的根据地,但却与时俱进的扩张到了旅游题材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题材,有很多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思想性,使诗人完成了由农民诗人到人民诗人的升华,在诗歌形式上,刘章由单一自由诗转向多种形式的探索,尤其在吸收古典诗词传统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他的诗中显现的是一个虔诚的诗路跋涉的刘章。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主旨,课本注解为“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真是这样的吗?结合王维的其他两首诗来看,我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实现过隐居生活愿望后的满足心情。先看其《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尾联看,这首诗应写于诗人隐居之前。在隐居之前,诗人目睹田家的生活情景,感到他们“闲逸”无比,禁不住羡慕起来,产生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后来,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  相似文献   

20.
这四首诗,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