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熊掌风波”伙伴多盛祖宏报上的假新闻如今就像报上的错别字,越来越多,越来越令人不安。去年七、八月间,有十几家报刊竞相转载的《正义改写的熊掌风波》,就是一则影响颇大的假新闻。这则假新闻的故事性极强:长春两名女大学生进一家豪华餐厅吃饭,看过菜谱,上写熊掌...  相似文献   

2.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法实施后,某杂志登载这样一则“重要启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条文,本刊特作如下约定:“……凡本刊发表之作品,本刊享有2年专有出版权。在此期内,任何报刊、出版单位、影视机构如需转载、改编、缩写本刊发表之作品,均需事先征得本刊同意。”据悉,其它报刊也有  相似文献   

4.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5.
“纸馅包子”事件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一则报道,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后经证实是一则精心策划的假新闻。这起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纸馅包子”事件使我们不能不正视当前我国广电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并思考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法实施后,某杂志登载这样一则“重要启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条文,本刊特作如下约定:“……凡本刊发表之作品,本刊享有2年专有出版权。在此期内,任何报刊、出版单位、影视机构如需转载、改编、缩写本刊发表之作品,均需事先征得本刊同意。”据悉,其它报刊也有发表类似声明的。不过,著作权法并没有赋予报纸、期刊可以享有专有出版权。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这样的声明是非法的。由此看来,向新闻出版界朋友介绍  相似文献   

8.
《’93十家报纸假新闻曝光》在《中国报纸月报》刊出后,全国各级报刊纷纷转载,也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震动,有的报社将此文加上编者按,向全体编辑记者散发,提醒大家注意,杜绝假新闻。最近一期的《中国报纸月报》又开辟栏目,专门揭露假新闻,一时形成了假新闻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应该说这是件好事。 其实假新闻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可以说世界上有了新闻那天,就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9.
本刊第13期刊出《美国阿玛宗网上书店风光不再》一则报道,稿件系来自日本报刊,故将“亚马逊”译为“阿玛宗”,本刊发表时对译名的统一问题未加注意,以致引起一些误解。《中华读书报》第257期一版在转载本文时,已改为“亚马逊”,纠正了我们在译名问题上的这一缺憾。 为使读者更多了解亚马逊网上书店的近况,本刊特再选登几篇有关报道,以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家版权局1993年8月1日) 第一条各报刊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转载、摘编其他报刊上已发表的作品,按本规定向著作权人付酬,但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除外。第二条报刊转载、摘编作品,采取元/千字的方式向著作权人付酬。第三条报刊传载、摘编作品的付酬标准为25元/千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纯理论、学术性专业报刊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10元/千字。  相似文献   

11.
所谓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是指对报刊上已发表的作品,其他报刊依法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转载、摘编的法律制度。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对这一制度做出了如下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以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一规定中包含了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中的两种限制,一种是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另一种是著作人对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的反限制。下面分别就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中的限制与反限…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德国世界杯,人们享受了比赛的精彩。但世界杯报道中的假新闻仍频频出现,似乎难以根绝,它严重损害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以往的体育新闻报道亦然频报假新闻,比如,2004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体育报道竟然占了三条(《“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而2005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也有一条是体育新闻(《越洋电话采访郎平》)。在日常报道中,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假新闻就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今后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应尽量做到“真实”、“准确”,重建体育新闻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方田  刘荔  孙永军 《新闻前哨》2011,(10):87-88
近年来虚假新闻报道屡禁不止.久禁不绝。2010年更是先后涌出了多起“重量级”的假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恶劣的影响。当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就《甘肃日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时报》、《新疆日报》和《商务周刊》等6家报刊刊载严重虚假失实报道向全国新闻出版界发出通报批评。针对近年来存在的报刊未核实即引用、转载网络虚假信息,造成虚假新闻被放大,媒体公信力下降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将加大行政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报刊采编活动。  相似文献   

14.
江坪 《新闻实践》2009,(11):61-61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5.
王艳春 《新闻世界》2012,(6):251-252
今年4月5日前后,一则关于“西沙群岛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后经国家旅游局辟谣为假新闻。笔者就此则假新闻产生、扩散的前后过程进行了追踪,并反思其背后的新闻职业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节以来,中央和全国各地报纸,为宣传贯彻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精神,纷纷发表了社论和评论。解放日报发表的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的署名评论,国内有的报刊转载,海外中、英文报刊也竞相评说。新华社向全国转发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更是栩栩如生地传播了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活动和谈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相似文献   

17.
1995年8月11日,我到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采访了乡干部打死农民的“朱庄事件”,写了通讯《“红旗”掩盖不住的罪恶》,分别被《望》、《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采用。这些稿件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先后作了批示;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给新华社发来感谢信。当我回忆这次采访经过时,一幕幕情景又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8.
廉春融担任业余通讯员,为报刊写稿,辛勤耕耘了36个春秋。 1953年,他17岁,写出了名为《优秀营业员韩金章》的人物通讯,在《郑州日报》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涉足新闻工作的开始。1986年,他得知修表工孟繁玺的模范事迹后,深入采访,最后以通讯《和表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人》,在《郑州晚报》发表。之后,《工人日报》予以转载,在修  相似文献   

19.
我同省报一位记者采写的消息《关中田间出现“集团军”》一稿,获得了1992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回顾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通讯员,不但要有学习名家的虚心态度,而且更要有敢与名家争高下的气魄。这样,才能写好稿,出精品。 1992年5月7日,我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女“麦客王”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消息。报道了我县女“麦客王”何俊英带领4位亲友筹资16万元创办收割联合体的情况,喊出了农机干部和农民的心声:“农业机械化要走农业机械集团化”。稿件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省农机局领导说:人家一个农家妇女都敢创办收割联合体,咱农机局为啥不能搞机收大会战?事后,省农机局领导总结几年来小麦机收经验,拍板定案:在夏收期间组织千台收割机开展规模机收大会战,探索机械化集团作业的方法和小麦机收配套服务问题。5月25日,我又在《西安晚报》发表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的消息,向全省人民报告我省农业机械化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稿件发表后,我激动不已。一则新闻报道,引出了千台收割机会战八百里秦川。我暗下决心,追踪报  相似文献   

20.
南京报刊大战历来“爆”新闻。去年,又杀出一匹黑马。1995年11月21日,由江苏法制报头条刊登的一则新闻爆响了新闻界:“苏宁公司竟向南京邮政局叫阵”。标题充满了火药味。全国新闻界如同服了一剂兴奋剂,纷纷转载,大有推波助澜之势。但是,苏宁公司真的向邮局叫阵了吗?非也。1995年10月下旬,南京的《服务导报》、《南京日报》等报纸,先后多次刊出一则广告:“南京苏宁报刊递发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批准注册以发行园内报刊为主的专业化公司。凡预订1995年全年《扬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