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鸣 《中国考试》2005,(10):38-42
申论考试.是一种具有模拟公务员职务性质的能力考试,试卷注重对应试者的分析、判断、概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测试。申论背景材料是整个试题作答的重要依据和测试层次水准标准的关键所在。申论背景材料的选材范围极其广泛,一般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等诸方面,选材内容侧重宏观性、关注社会性、突出现实性、体现操作性,因此,它的编排与制作在整个申论考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过程中,申论科目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科目。自从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考试时间由150分钟延长至180分钟后,申论试卷作答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考生的个人能力与备考水平,明显地提高了考生的区分度和申论考试的科学性。与往年相比,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体现出了"命题更为科学、更加创新"的特点,本文深入解析了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干部人事选拔制度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务员考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同时也对公务员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本文将对我国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语言表达上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培养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我国公务员《申论》考试机构以及报考人员提供一些建设性参考。  相似文献   

4.
申论考试是国家选拔公务员考试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些机关单位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进行的一种考试科目。因为申论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形式,它需要应试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就难以答好申论试卷。为使应试者能够较理想地答好申论试卷,总结几年来申论考试的实践,本文拟从应试者“要懂”、“要会”,即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来谈一点浅显的看法,以供应试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报考公务员热持续升温,如何提高申论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成为广大考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申论考试“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实际上,三种能力的体现也要借助于书面语言这一工具。因此,在申论的构思写作过程中,文字表达能力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测试点,在每个题目中都占一定的分值,是决定申论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精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申论》是公务员录用考试测查其文字综合能力的一种方法,而能否保证有效测评,试题质量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能保证高质量的《申论》考试呢?从2000年到现在,《申论》也有五年的历史,应该说,《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以及要达到的测评功能,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把阅读理解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式新颖、灵活,能够较好地测评考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科学。  相似文献   

7.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试科目,其目的在于测试报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前面理解分析得再好,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因而考生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下面谈谈申论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从2000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开始考申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申论”这个陌生的词汇才逐渐地被人们所认知。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申论同公务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几乎成了迈进国家机关大门的公务员的“入门券”。这样说绝不是危言耸听,相反却足以体现出申论这一形式的考试命题的高深程度。也正是这考试命题形式的改革,开始考申论,  相似文献   

9.
申论是借鉴我国古代的策论考试形式和西方国家公务员的阅读理解测试、文件起草形成的考试测评方式。顾名思义,申为引申、申说之意,论为议论、论证。其意是根据所给的事实、材料去归纳问题、阐明个人见解并对之予以论证。其最终指向是提供事务管理方面的参考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测试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此要求也决定了申论写作的特殊性,因此,加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应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申论》首次被中央、国家机关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中采用以来,现已成为招录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中笔试的主要科目之一.从《申论》的概念、性质及特征三个维度着手,全面探究《申论》的内涵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策论升降天下士,自筠始"实际出现在刘筠第二、第三次权知贡举期间,道出了他对于宋代省试的发展的作用及意义。这一做法既顺应了宋真宗朝以来的省试"兼考策论"的改革呼声,又导源了宋仁宗时庆历贡举改革中的先策论、后诗赋的意见。刘筠以文坛主盟身份权知贡举,亦左右了当时崇尚骈俪的试论文风。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9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14.
试论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代文学名家的诗文和诗话中,对岑参及其诗作的评论很多,通过考察这些诗文和诗话,试图揭示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唱论》中的歌之格调释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乐论要籍《唱论》,详细地描述了关于元代之前的歌唱实践方法,由于其中演唱知识比重很大,造成了一定的解读困难。文章将《唱论》关于歌之格调的一段文字解读为演唱中的协调、规矩,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元宫词百章》作者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元宫词百章》的作者,古有周恭王睦木审说、周宪王有燉说、周定王朱橚说三种,至近代,又有朱有燉、夏云英合著之说?疚木急婧笕衔?《元宫词百章》的作者当为朱橚,而非其子朱有燉,更与夏云英无涉。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沈氏的出现是江南士族正式登上南朝政治舞台的标志,在刘宋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沈氏人物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我不置身其中,而沈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由最初的君主私人亲信的身份向“王朝之臣”转化,南朝四代,沈氏累世贵显的地位由此奠定,沈氏家族的崛起与南朝皇权政治的复归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历史中南方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19.
周宣王对期,申伯在南阳唐河县境内建立的诸候国,史称南申.后楚国伐申,申国并没有灭亡,而是于公元前688年左右迁都于今信阳平昌关的谢城,谓东申,直到公元前585年左右东申亡于强楚.南申与东申灭亡后,申人或以申为姓,或以国都“谢域”之谢为姓.作为南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申国的国都,信阳与南阳同为谢、申两姓的重要起源地.这一点也被历史地理学和在信阳一带的考古发现证明.  相似文献   

20.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 ,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