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倡议、出资,从1995年开始单列4000万元设立的“上海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曙光计划),是与市教委共同实施的。至今本市20余所高校中已有280名青年学者获得项目资助,资助金额超过2000万元。这项既出成果又育人才的计划,在本市高校引起了热烈反响。”曙光计划”项目的实施,为高校搞好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该项目采用了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为一体的构想,促进了一大批科研项圈的完成。曙光学者在社科研究、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绝大部分项目经鉴定,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曙光计划”项目的实施,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攻克了一个个科技难关,演奏了一曲曲精彩乐章。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介绍“曙光人物”和他们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2.
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德国政府于2006-2011年推行了"卓越大学计划",计划分为研究生院、卓越集群和未来构想等三个部分,共投入资金19亿欧元。该计划具有打破德国高等教育均质局面、分类资助与整体资助相结合、重视青年科研骨干人员培养、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及强调高校特色发展等突出特点,并在资助方式、科研发展策略和评审程序等方面,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教研室是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研究组织,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强化教研室作用,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合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手段为社会输送合格创新人才,加强教学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转化科学技术成果、培训社会急需人才、做好信息咨询等服务社会工作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天然功能在于知识的保存、传播、生产与转化。高校青年教师在知识的保存、传播、生产与转化的过程中,应采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模型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创新、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做出创新贡献,并最终提高高校作为学术组织的创新绩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三种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科研)、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应用(社会服务功能)三个方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高校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甚至建立公司来加快服务社会。从知识的视角审视对高校能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归纳为知识服务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根据自身服务社会的特点、存在的不足,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注重实践、创新科研组织、改进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普及转化能力、扩大对外交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主动地全方位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应着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创新和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向社会和教学“双转化”。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高校科技转移机构未能充分发挥效能。基于此,文章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我国高校转移机构运行效能为目标,将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模式下的项目建设分为项目需求、项目设计、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评估5个主阶段,从多方面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健全转化保障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健全激励评价机制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县域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从辽宁高校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存在着功能定位偏差、科研管理体制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互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进一步服务好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高校应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是科研创新的领军团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在推进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省12所重点建设高校均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分析基于专利视域的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各高校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高低,以期在“十四五”期间,为坚定高校办学理念和定位及驱动强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区域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集聚地,在助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应建立“校-园”协同创新体系,明确协同创新主体的职责,厘清共同目标,深化完善联动机制,充分释放主体活力并实现资源和要素共享、能力与优势互补,系统推动主体优势资源的联通互动,进而持续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面对课后服务存在的现实困难,中学主动求变,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在双方主体“需要”与“被需要”的协同合作中,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建设模式的实践样本。该模式一举打破了课后服务所需课程、师资及质量的掣肘,在“四个变化”转型中提升课后服务能力,满足了“双减”下中学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专业课程与资源的需求,引领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提升教研水平;创新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模式,彰显师范文化特色,为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英国政府突破只对高校科研与教学进行评价的局限,以“高等教育与商业及社区互动”调查开启了对高校社会服务的外部评价,该项目以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有效而稳定的数据收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激活英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起到重要作用。2017年末,英国政府进一步开发“知识交换框架”评价项目,在高校分类评价、高校公益服务评价以及评价结果呈现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将进一步激励高校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英国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改革为我国激发高校社会服务潜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汽车用高强塑第3代薄板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为题,申请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作者在参与过程中,提高了实验开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扩展了科研方法和途径,并成功发表论文等。获得了知识、能力、态度的多方面提高,对今后的学习、科研及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级优秀项目,并以此过程的收获与体会说明高校创新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创新的源泉与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之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科研不断取得进步并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依然很低,这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此,通过对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剖析后,提出了改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课题研究,可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端正他们的治学态度,并强化他们的科学精神、敬业和团队合作意识.本文基于笔者自己承担多个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课题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曾遇到的问题,并借鉴访问过的几所英美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一些进一步改进该计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史国栋 《教育与职业》2012,(14):172-174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障碍主要有:科技成果实用价值不高,有效供给不足;高校缺乏与生产企业的横向合作,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中介服务市场不成熟;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失灵。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要坚持服务社会理念,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升级,增强有效供给;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横向项目合作,推进政产学研联合;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活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创新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文章针对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内容较科学研究滞后、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困难及研究成果对工程服务脱节等问题,基于"教育-科研-转化"协同理念,提出了1名教授导师+3个关键要素+2种管理方法的协同机制,建立本硕博全程贯通的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用"教学兴趣培养、科研项...  相似文献   

18.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设立。教育部将对试点高校批准的训练项目给予经费资助,每校30万元左右,每项5000元至1万元;同时,教育部还将组织专家对试点高校上报的验收合格项目进行评比,每年评选出10个至20个创新训练效果显著的优秀项目,并给予奖励。目前该计划已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0所高校进行试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启动  相似文献   

19.
高校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面向产业发展并与政府、企业形成以知识及知识共享与转化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的联合体,形成多元组织间知识生产、流动、共享、转化及应用的完整链条,学科-专业-产业链由此产生。大学、政府、企业是学科-专业-产业链中的责任主体,通过三者的协同治理形成基于知识生产与转化利用的合作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以“启动场”“对话场”“系统场”“练习场”为知识流转、开发利用的特定情境。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作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必要载体,形成面向全体师生、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校-产业区域创新创业空间,最终推动高校形成完整开放的学术-产业链以更好地践行知识应用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双高计划”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地方高职院校缺少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并存在平台缺乏领军人物及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平台管理机制不完善、技术技能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反哺”教育机制未确立、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省级科研平台协同构建校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师资团队、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完善平台管理机制、开拓校企合作渠道,并通过社会服务、企业资助、科技项目资助等多渠道解决平台建设与运营经费。目前,初步形成以校内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