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芶悦 《科教文汇》2020,(8):107-108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在中小学校园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欺凌行为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曾要求重点关注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发生的通过言论、肢体或是网络等不同手段对学生进行校园霸凌的行为。校园欺凌行为由来已久,基于中小学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的特点,在班级社会学理论下指导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欺凌现象,具有普遍性、手段多样性、行为反复性、方式隐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特征。校园欺凌现象本质是一种教育危机,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因素、学校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的偏差以及自身性格的缺失。校园欺凌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防控体系,这一防控体系包括政府防控、学校防控、家庭防控以及自我防控,校园欺凌防控体系的健康发展,才能从本源上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科学生活》2011,(6):51-53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本该教书育人的宁静校园俨然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些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个“江湖”。身处其中的一位位“男女大侠。都快意恩仇,过得甚是“潇洒”。然而现在,摆在教育者、家长、社会面前的,是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校园暴力何时休?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事件增多,已引起人们对少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指少年儿童对他人的侵犯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持的一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的研究”对全国12个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研究表明,85.9%的独生子女具有  相似文献   

5.
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暴力事故吞噬着“祖国花朵.”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增多,给家庭和亲人造成终生无法逆补的巨大伤害.农村校园安全令人堪忧.如何治理学校周边及校园安全成了国人当前需要重视并着手处理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6.
校园暴力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是一种破坏校园安定和影响学生学习环境的行径,它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司法未进校园、青少年施暴者自我意识强烈、同辈群体的混合产物,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应采取网络年龄分级制度、健全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建立学生的血型、性格档案、学校加强道德教育等措施,这样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张华 《中国科技信息》2009,(15):222-223
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是学校办学活动中不能不面对的一个事实,也是学校发生纠纷、困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严重问题.中小学生校园事故的成因主要有:部分学校的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学校老师组织、教育、管理不力;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突发性偶然性事件;自然因素及不可抗拒力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等.针对出现的问题主要从校园事故的原因,事故发生后的对策入手,确保校园安全有序,让危险远离校园,让伤害远离学生,让千千万万个学生都能在优美,健康、文明、安全的校园里平安地学习,平安地生活,平安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居高不下,后果严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它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在腐蚀着我们的校园。本文主要从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和防范校园暴力的主要措施两个方面来阐述防范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在校园里,不仅仅能学到文化知识,更能学会做人,身心健康地成长,能够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成为未来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正>在生态校园视角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对健身行为进行创新性研究。校园生态环境关系到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健身行为,生态校园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责任,需要把生态校园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校园的各项体育活动之中,生态建设关乎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在环境优  相似文献   

10.
朱海荣 《中国科技信息》2007,27(15):227-227,229
为了解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对大学、高中、初中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是校园暴力的高发人群。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初中生暴力倾向高发的相关因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10,(10):54-55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逐渐达成一个共识,欺凌和其他类型的暴力倾向,能够通过早期同理心的培养得以遏制。在过去10年,关于同理心的研究显示,同理心是所有人际社会交往与人的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校园暴力是当今社会现存并极具社会危害性的暴力事件,并且由于该现象发生地点特殊,是在学生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校园之中,对象更是彼此的同学,本应是相互合作学习的伙伴,现却成为打架斗殴的对象,实在是令人唏嘘。同时法理学作为学习法律的基础和方法论,本文主要从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与社会等几个方面浅析校园暴力事件。综合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校园暴力事件,为学生求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希望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能不再懦弱,勇于运用合法的方式,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使社会不再被暴力充斥还之以平等、和谐、幸福。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变革的外在表现是各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大学功能的发挥。新校区校园文化是指大学人在新校区内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校园生活方式以及所具有的追求、价值观、信仰和情感表达。新校区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它们可分别概括为“意”、“雅”、“和”、“真”四字。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四个方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方式,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新校区物质文化的理想是将校园建成园林,追求高雅、深刻、博大;行为文化方面应尽量克服新校区只住一二年级学生和无教师居住的问题;制度文化方面应有创新地复制原有制度;精神文化方面应创新地继承学校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欺凌是一种发生在校园的社会现象,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肉体的损伤甚至残疾,而且还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从而使他们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社会化障碍问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重视这一不良现象,找到产生这一现象的源头,并实行有效的干预策略,从而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时间演变规律,即分析网络集群行为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并比较不同阶段行为的异同。结果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前期和中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行为强度排在前三位的是“网络舆情”行为、“人肉搜索”行为和“网络舆论”行为,排在最后三位的是“网络追杀令”行为、“网络恶搞”行为和“网络舆论暴力”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中期和后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后期同中期相比,“网络流言”行为、“网络舆论”行为、“网络追杀令”行为和“网络集会”行为会加强,“网络审判”行为会减弱。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学生们的思想渐渐成熟,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开始建立,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指导。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而网络中充斥的暴力、色情等讯息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的不利的影响,有的学生模仿网络内容,参与打架斗殴,致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为了进一步的强化对中学生思想的教育,并对其进行行为的规范,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法制观念意义重大。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中法制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渗透措施,强化法制教育渗透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呈现出新的特点,校园暴力的数量不断激增,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害者在朝着低龄化发展,施暴的严重程度在不断升高。在邻国日本也曾经有过校园暴力频发的时期,因此借鉴日本校园暴力解决的措施,或许会对解决我国校园暴力频发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习惯     
王兴忠 《科教文汇》2005,(11):38-3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教育浓缩地讲就是培养习惯。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但从发生的一幕幕女生暴力现象来看,校园已成为暴力行为多发的危险地带。要控制住校园暴力行为,就要明了其成因,找出有效对策,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周建设 《科教文汇》2013,(21):173-173,175
论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江西省高等本科院校为研究样本,研究高校校园暴力的诱因,得出结论: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可分为累积性诱因和突发性诱因两类,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与家境好坏无必然联系,一般男生高于女生、文科学生高于理工科学生。高校应针对累积性诱因和突发性诱因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防控措施,有效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