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乔连运 《现代语文》2008,(3):120-120
新课程倡导大语文教学观,“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回归生活。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观,语文要从生活体验出发建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3.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变得热闹、丰富、活泼、多元起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不少,对这些名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法原则同样适用。近来,有研究者指出,“当教学文本的文体样式确定下来,‘教学有法’则表现为‘教有定法’”,即“文体既定,教有定法”。[1]那么,是否文体样式一旦确定下来,我们都可以用相同的教法去上课?换言之,诗歌就是这样教的,小说就是这么读的,散文教学可以先这样后那样?显然不是。所谓“文体既定,教有定法”,其内涵也不应被这样机械地解读。不管何种文体,在教学过程中,紧要的一环就是学情调查。学生不同,教法相异,当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7.
白忠文 《甘肃教育》2008,(23):18-18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两会”“三通”,可有效促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力求“两会”一是“学会”。新课程的教材观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二者的根本区别,王敏勤教授是这样论述的:旧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不少,对这些名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法原则同样适用。近来,有研究者指出,“当教学文本的文体样式确定下来,‘教学有法’则表现为‘教有定法”’,即“文体既定,教有定法”。那么,是否文体样式一旦确定下来,我们都可以用相同的教法去上课?换言之,诗歌就是这样教的,小说就是这么读的,散文教学可以先这样后那样?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3月15日,记者来到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采访该校语文教师、湖北省第四届“教研名师”刘俊杰,当问及他所倡导的“真我写作”教学观时,刘老师进行了如下解读:“所谓‘真我写作’教学观,就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出‘真’和‘我’。‘真’指写作者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以认真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真知灼见,用纯真的笔触写出自己的真诚、真心,借助写作来弘扬真、善、美;‘我’指写作者要以儿童的视角‘我手写我心’,不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教改中,语文学科领域出现了不少错误倾向。非科学的语文教材观,是导致这些错误倾向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当围绕“认识语文教材”、“钻研语文教材”、“使用语文教材”,对非科学的语文教材观进行具体深入的评析,指出其错误所在,以便提出解决办法。在当前新课改大背景下讨论语文教材观决非多此一举,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教材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2004,(1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既然还要“用教材”,就要讲究怎么用。只承认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不够的,怎么“用教材教”这一面现在更应该研究。“教教材”,顾名思义除了理解为“把教材的内容教给学生”之…  相似文献   

13.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14.
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走进教材”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出教材”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更广阔的空间。下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淡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5.
李蓉 《教育》2008,(12):57-57
透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材观视教科书为教材与学材的统一体,认为学习完全可能发生于教师的设计之前,也可能发生于教师的设计之外。这样,就要求教科书编写时既要从编的角度考虑教与学,也要从教与学的角度规划编,从而使“用教材‘教’”和“教材也是学习材料”的理念得以根扎叶固。  相似文献   

17.
写作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且中考、高考的作文分数比重已接近占据总分的“半壁江山”,所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经过一轮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后,作文的教和学却仍存在着“教师‘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困惑。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用好教材,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不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不够,启发学生勇于创新欠缺。  相似文献   

18.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来说,“大语文观”的提出,跳出了语文教育自身的视野,以人本主义、发展哲学为先导,大力倡导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综合性、信息度,倡导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与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落实在操作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其重要的标志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这是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的一个标志。1…  相似文献   

19.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为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搞活一点,我们组织了由师生共同参加的语文教学小组,坚持开展“每日一问”活动。小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魅力课堂的做法:转变教师的教材观,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转变教师的课堂现,由“一潭死水”转变为“智慧平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由“灌知识”转变为“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