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具体到广西而言,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源方面主要有三大特征: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动力源,工业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二动力源,区域一体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三动力源。为提升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的成效,实践中既需着眼内生性因素来完善内生性动力机制和着眼外生性因素来完善外生性动力机制,同时也需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的联动协调机制以及切实完善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2.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尽管广西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而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自身的发展基础以及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广西不仅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自身的产业提升方向不太吻合,而且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因与自身的支柱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也未能形成核心的产业群。为改变此种态势,今后有必要在确立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运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手段以及努力实现产业转移的有效集聚。  相似文献   

3.
提升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成功与否取决于供需双方的要素匹配程度.广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坚持要素匹配原则,围绕投资方所关注的区域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和营商环境等要素,加强作为承接地的自生能力建设,努力提升自己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产业承接对广西经济增长增量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并通过资本积累效应、技术外溢效应、就业效应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10年中,产业承接对广西GDP增长的贡献率应有40%左右.广西应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大力培育、发展本地区的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浪潮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汹涌而致,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外移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梧州对拟转移产业的拉力有限,同时梧州还受到了环境风险的约束.西江产业带理论为梧州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全新视角,充分挖掘梧州的沿江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梧州的沿江产业集群,是梧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衡郴永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湖南省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大湘南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及其当前面临的现状、主要问题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有助于中部地区成功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基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重要的发展路径,以安庆地区为例,探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职业教育联盟发展的路径、模式和配套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期为2010~2015年,通过从产业、科技及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最强与效应弱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为5 个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的具体承接效应及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皖江示范区自建立以来,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承接方式,通过一系列产业承接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与发展相互融合的道路。但皖江示范区在产业协调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聚有待加强、产业联动尚未充分发挥等。通过实地调研,计算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基于产业趋同和产业联动的视角实证分析了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红线是立体的,包括水、大气、声环境及固体废物控制红线,还包括人文生态红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不等于承接工业和招商引资、不是承接企业转移。直接目的是培育和发展本地产业。实质是承接要素和生产能力转移,其根本是产业与技术提升。基本模式是葡萄式和孵化式新型承接园区、集团化承接、差异化承接、资源深加工承接。贯彻项目编组理论和孵化式承接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