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从重科学知识到重科学方法再到现在重科学素养的历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科学素养包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但内涵更丰富,它还包括了和科学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要素。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后期以来,科学教育经历了探索时期、转型时期、课程改革时期和科学普及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注重知识体系”和“注重实际应用”两个维度之间呈“之”字形发展。近20年来,科学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科学教育应该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服务,而不仅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二是科学教育应该采用探究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而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简单记忆。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科学教育,以更有效地提高全体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解构传统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提出以强纲领摧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信念研究张扬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以实验室研究揭示科学知识的境域性。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照下的科学教育坚持如下基本理念: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张扬相对的科学知识观;重视全面的科学素养,追求多元的目的观;贯通科学与社会,倡导综合的课程观;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坚持建构与对话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教育目标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培养”科学专家“和提升”科学素养“。提升”科学素养“主要指三方面内容: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对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程序的理解;作为一一项珠科学的理解。”科学素养说“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的总方针是吻合的,它强调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国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曹海娟 《科学教育》2005,11(5):49-50
我国的《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把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理念。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学生的科学素质如何培养,这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科学教师经常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探究在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延伸触觉、视觉、听觉和思维,使实验重心落在对问题的探究上,丰富了科学探究的手段,拓展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空间和理解深度,从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科学-技术-思维(STS)的思想形成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数字化探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科学教育已发展成为科技教育,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过程的载体。我国应加强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注重在中小学开设的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对科学课程各学科内容进行改革,将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教育相结合,将技术因素渗透在理科教材中,并且重视培养技术教育方面的师资。  相似文献   

8.
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因此,对科学素养及未来社会对一般公民和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要求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提出两点思考。一、建立新的三级层次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科学素养(有人称作科学素质)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它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这三个层面的要素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但它们在构成  相似文献   

9.
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这与新时代的要求极不相适应,章指出,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要充分认识到在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比之单纯传授科学知识的教育起着更为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慧诠 《考试周刊》2007,(37):102-103
本文从科学素养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从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介绍几点教学策略与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全旺 《成人教育》2008,(10):47-48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变革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革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导向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然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使职业教育普通化,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再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强国的重要支撑,培育更多优秀青少年学生学习和从事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资本”由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发展而来,被认为是预测青少年学生STEM职业期望的有效变量。为了更好地认识科学资本这一概念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该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科学资本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对科学资本的构成维度进行了总结,对科学资本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进行了讨论,对如何将科学资本融入教育实践进行了介绍。该文认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资本为审视科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推进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即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科学资本的发掘和构建;建议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环境,积极促进学生科学资本构建,增强学生与科学的亲密度,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在未来进入科技领域。科学资本及以其为导向的科学教学法为我国科学教育和科学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STEM教育的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而深入研究STEM素养的内涵及结构是当前推进STEM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文章首先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明确STEM素养的内涵,再通过对国内外有关STEM素养构成要素的政策文件的梳理总结论述STEM素养的构成。在此基础上,从知能、情意、价值三个维度系统分析STEM素养的结构,提出STEM素养结构金字塔模型,将知能维度的STEM素养分为STEM学科基础知能、STEM学科核心素养、STEM共同核心素养三层内容。STEM学科基础知能层指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计算机等具体学科或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STEM学科核心素养层指解决STEM相关学科或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复杂性问题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STEM共同核心素养层指解决超越具体学科或工作领域的真实世界复杂性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细化各个层次中STEM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内容,以求为STEM教育的开展打好基础,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美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嬗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时代,科学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取向。美国的科学教育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开始就渗透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把科学教育同社会、经济乃至军事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产、学、研"的教育模式已经初露端倪。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露出水面的今天,以虚拟现实为特征的网络社会正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科学、技术和人文意识的共融已成为"高思维"的基础,重新定位这一时代的科学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增强,重视科学教育对一个国家具有战略性的意义。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们在关于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功能、发展现状以及建设与改革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著述,这对于推进我国科学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使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呼应科教强国政策的根本,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美国国家科学教学研究学会的年会代表了全球最高规格的科学教育研究盛典,基于NARST 2020年会报告题目和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本分析法,依次进行了词频分析、主题建构和共现演化三个阶段的研究。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估、科学文化是本届科学教育年会五个研究领域,STEM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议题。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活动理论和知识整合理论的管理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框架和关键要素,可以把STEM研究划分为理论-实践、结构-功能,宏观-微观和心理-行动这八个维度构成的多元分析框架;无监督LDA主题模型的关系建模全面、清晰地确定了全球科学教育最新的六大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国际科学教育研究极为重视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高质量的教师是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和支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探究教学机制的关键。最后对西方思潮影响的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审思。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community recognises the role of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views about the interdepende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in 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for all. To this end,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STS views signal the strengths and the weaknesses of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s. Turkey, a country that follows the international reform movement, aims at improving citiz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TS interdependence to enable them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an industrialised, democratic socie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urkish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views (n = 176) on STS issues and discusses the ongoing reform effor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tudy finding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n adopted “Views on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instrum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any participants held realistic views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terdependence, while their views on technology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 were differed. Some viewed technology as an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some viewed science as explanatory and an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Most agreed tha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tentative but they did not presen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ypotheses, laws, and theories.  相似文献   

18.
Science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has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nd matters of social importance. 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s)—complex, often controversial issues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re widely recognized as a valuable arena for the school curriculum to foster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ow science teachers teach socioscientific issues with 25 empirical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 2004 and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ers generally hold a partially informed understanding of SSI-based teaching. Multifarious challenges facing teachers in teaching SSIs are mainly at the teacher, student, and policy levels. Howev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eachers lack explicit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se challenges and that SSI-based teaching should not rely on individual teachers alone. We argue for more support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implementation of SSIs. This review ha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policymakers, teacher educators, school leaders, and teacher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facing teachers in teaching SSIs collaboratively. Potential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近现代科学教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促进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从科学的本质来看,我国的近现代科学教育还存在着科学精神、生活、科学方法和人文等一些基本价值的缺失.反思这些价值缺失,对于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内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得到最大释放,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科学观会产生科学教育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呈现的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知识实用性的价值取向;科学文化哲学的科学观将科学视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过程,凸显科学的人文性,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应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追求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让学生在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