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对于人之生成活动来说,既蕴含着类主体的生成的价值,也蕴含着人生成于交往实践活动和生活世界的价值.在学理层面,高校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主体间性是本然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发展环境的事理层面,基于当代中国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判断,主体间性是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应然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包括主体、理论、组织、实践等要素,它们内部的协同联结和矛盾作用推动着学科发展进程,并形成特定的要素发展规律,呈现为:多元主体间交互耦合律,即学科发展主体要在目标、价值、素养等方面交互耦合,实现整体建构和统筹发展;优势需要与自觉驱动生成律,即学科理论生成和知识生产要依循“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的双向路径,达成外在逻辑与内在逻辑的统一;聚散共生与动态层级聚合律,即在动态的学术组织聚集和互促中推动学科发展;实践动力与介体联结转换律,即要发挥“桥”和“船”的作用,促进理论形态向实践反哺、学科需要向实践需要、知识生产向知识应用、培养人才向使用人才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是人类表达与生成的基本方式。叙事走进教育增添教育的生命活力。叙事性外语教学使返回语言的切身性成为可能。叙事性外语教学,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根据语言知识的意义性与关系性属性,充分运用叙事、推理的方式,通过叙述者与听叙者之间倾听、对话、激发与分享,以促进语言认知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意义潜势,达成与世界的沟通与释解。叙事性外语教学对于实践的价值,既体现在方法论指导层面,又具体化为一些教学实践策略。叙事性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包括:坚持个体叙事的主要途径,构建主体间性的和谐教学场,充分运用想像型、口头型与书面型叙事方式和整体—内容分析、整体—形式分析、部分—内容分析、部分—形式分析的叙事内容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是知识教育层面的,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真正提高。从本质上说,学校心理教育是一种交往-生成性实践活动,它具有主体多极性、中介多维性、双向建构性、生成性等特点。心理教育的理论要从生命成长的维度来寻找自身生长的逻辑起点、框架与意义,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从交往-生成实践的本体性和可能性来寻求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鑫 《华章》2013,(24)
主体间性主要是为了让两个不同的主体在交流的过程中,在价值、认识等方面上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且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促进双方的全面发展。因此,将这种思想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当中,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进行详细的介绍,讨论了主体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更新和实际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郭浩 《教育导刊》2007,(5):7-10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转向主体间性是当代道德教育人学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与彰显主体间性则是道德教育实践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对于教育生成性的研究,研究者们仅停留在教学层面,而没有将生成理念提升到教育的高度。从教育生成性的内涵、特征、现实价值方面对教育的生成性重新阐释,有助于使教育从本质上脱离学校的束缚,真正实现教育生成的应有价值,进而培养出具有丰富人性的健全主体。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主体间性是指德育活动中的交互主体性。德育活动的过程是主体间交互影响达成共识、互识的过程,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是对德育活动认识的进步。德育主体间的差异和大学教育的价值缺失都要求高校德育主体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高校德育主体间张力的结构由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等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概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目的在于超越工具理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师徒制模式固化了新教师,可通过使各教育主体在精神层面生成主体间性理念,并在实践中相互交往对其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4.
沟通是在日常生活和众多学科中经常出现的术语,但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对沟通的理解只限于达成互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从本质上讲是沟通主体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除了具有平等性、交互性的特征外,还具有反思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主体论视阈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症结在于其建构者的主体性危机:矮化、缺失和异化,正是因为作为主体的人被肢解,才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二元对立。从主体发展的视角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只不过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志的不同体现而已,两者是本然性统一的。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从形态上是复数的,从机制上是共生的,彼此互为发生的背景,互为对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提升建构者的自主、自由和自治等主体素养就成为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叶澜 《教育研究》2021,42(1):31-58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教育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方法论问题,也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深层问题.从一般到特殊再到具体三个层面,展现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如何实现转化融通.首先,在哲学层面上,通过对影响我国教育学界较深的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再认识和选择性判断,澄清理论与实践的要义、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其次,进入对理论与实践关系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性再认识,提出"教育是什么"的底线式认识、教育复杂事理研究的特殊性,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自身发展变化对推进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性.最后,以总主持并持续亲历二十余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阐明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在合作研究中实现转化融通、交互生成,概括理论与实践"魂体相融"的关系表现及其达成.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两个层面上均有其价值所在。在教育主体层面,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并使受教育者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是教育主体贯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价值所在。在受教育主体层面,其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时代新风貌的展现,也是真正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两个层面上均有其价值所在。在教育主体层面,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并使受教育者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是教育主体贯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价值所在。在受教育主体层面,其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时代新风貌的展现,也是真正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主体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人作为主体为了生存而在不断与外界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患的交换过程中逐步确立的.主体间性是主体在生存论和交往实践论层面上的自我反思与批判.马克思通过交往实践,对社会历史结构和人的生存和自由发展的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找到了一条通向人类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道路.人类对自身的不断探求与追问凸显出入作为主体不断对自身的提升与超越,不断地去追寻一种终极性的人性关怀,不断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