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家庭血缘和婚姻构成的亲戚关系,一是由社会生活的分工合作构成的工作关系。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人们的发展前景。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关系智能强调人与人交往中的相互了解、合作与帮助。人际关系智能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2.
解读生活     
生活,内涵博奥深邃,外延宽泛无边,让人很难给予恰切的定义,也无法用字的形式加以准确诠释。细细品味和琢磨,或许只能用深深浅浅的脚印去表达,用虔诚的心灵去参悟:对生活的理解,亦是见仁见智,断不会千篇一律。由于人与人各自的情趣、环境、观念的千差万别,因而生活的色彩斑斓多姿,包容万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文── 母语── 民族共同语与人的关系,说明语文── 语 言── 母语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和工具;是中小学生学习、深造、参与社会生活 的基础工具;也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有完善人的德性品质,提升人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人过上“好生活”的责任。“好生活”需要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但它同时也是建立于社会、群体的和谐的基础上的,假如作为整体的社会不和谐,那么个人的“好生活”就很难得到实现。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和谐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能通过提升人的个性品格来使人达致“好生活”。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人与社会关系思想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决定和相互促进上,他高度重视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创造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作用的条件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与他人交往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相互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故与人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的完成与否与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高校教育应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诚信为本     
甄呈 《教育艺术》2005,(7):55-55
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即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应以诚信为本。缺少诚信,就不可能有互相信任,就不可能有真诚的、成功的合作,到头来,很可能两败俱伤。笔者手头一份材料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与人交往     
朱李平 《家庭教育》2014,(10):M0002-M0002
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当然,每个人都会深深浅浅给你一点影晌;然而,更重要的是,人首先必须面对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与人相处交往,是人的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和生命体验。无论学习、生活、劳动,还是闲暇活动,或多或少都要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一种相对适当与均衡的状态,它通常包涵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三重意义。和谐之情温馨,和谐之语动人,和谐之音怡神,和谐之境舒心。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校园是现代求知探秘的美好殿堂。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和温馨宜人,应当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努力方向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两点:即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五个方面来理解和努力;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三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教育也要引入生态文明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琪 《天津教育》2007,(4):12-13
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但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许多新的理论都在昭示这一观点。如有的专家把环境友好型社会定义为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绿色财富”的理论则认为人类从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积累财富转变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财富,以不公平的手段占有财富转为公平协作分享财富,是人类认识观念上的一次飞跃。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环境教育提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恶化的关系还要靠觉悟了的人的自觉行动。因此通过环境教育以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作为语教师,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审视我们的语教学,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观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上个世纪,叶圣陶就说过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可见语文在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具有基础的全面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走语  相似文献   

15.
付翠云 《小学生》2011,(1):23-23
教育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社会中的人学会生活,适应社会,从而变更社会,使人与社会达到协调统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重智轻能,  相似文献   

16.
本从语-母语-民族共同语与人的关系,说明语-语言-母语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和工具,是中小学生学习,深造,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形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象一词的外延与内涵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对形象范畴作多维审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形象与人的关系: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形象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形象对现代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所谓道德智慧也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积极的道德审视,并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历史的、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的判断和选择。道德智慧源于道德生活实践,又穿越具体的道德生活,透视并把握道德生活的实质,形成一种日趋稳定的道德智慧结构。当一个人具有了较高的道德智慧时,就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备种利益关系,尤其是面对很难的道德抉择时,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  相似文献   

19.
胡慧 《英语广场》2012,(3):29-31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及事实,更是语言变体接触碰撞的结果。在多语种国家或是多方言国家,语码转换常常发生。本文通过对影片《你是哪里人》话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中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多种多样,与生活、职业、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全国人都向往的首都城市,语码转换现象随着英语的普及更加频繁地出现。  相似文献   

20.
邱少明 《文教资料》2007,1(27):40-4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