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凡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有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的,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统称为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2.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海档案工作》2009,(8):32-32
张恺在《档案与建设》第4期撰文就口述档案信息质量的评价进行了论述。首先作者对口述档案进行了定义。口述档案是直接由口述方式形成的档案,包括口述人对自己曾亲历、亲闻、亲见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对自己和周围重要人物的直接口述而成的对现在和未来有重大凭证参考研究价值的原始文件材料。口述档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对档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舞口述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除了具有档案自身的价值外,还具有史料价值、情感价值、现实价值以及长远价值。加快民族舞口述档案的构建,有利于丰富馆藏结构,发展档案事业;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5.
正在无文字时代或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是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这种世代相传、无形又强大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口述档案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关系密切,并由于二者众多的相似性,口述档案还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口述档案问题的提出文化是某一社会群体创造的社会成果,是人类印记的总和,也是民族形成的核心要素。"传承"一词最初是民俗  相似文献   

6.
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述历史档案”伴随着“口述历史”的生成而形成。但是,关于“口述历史”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专家认为,“口述历史”与回忆录、访谈录相同;有的认为,“口述历史”只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有的认为“口述历史”只是一种传承方法(注释)。这些分歧有利于研究的深入,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分歧也将逐渐缩小。我们认为,“口述历史”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口头讲述、并经采集者(史学、人类学工作者,也包括档案工作者)用标准方法记录整理的历史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应该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口述或事件亲闻者口头转述的,并经采集者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7.
"口述档案"一个值得商榷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事件、风土人情或重要人物事件经历、耳闻目睹的知情人直接口述形成的声像或文字材料,对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被一些人称作"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所称的口述史,是指对口述过程采用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并对口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口述史在中国学界大规模兴起,并随着校史研究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在校史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口述史方法优势是什么?在校史研究领域中应用口述史方法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本文进行粗浅探析。一、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优势简析1、较好地提高历史的真实性历史最可贵的是真实。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一样具有史料价值。口述史由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自己来述  相似文献   

9.
郑敏 《档案时空》2008,(2):17-19
口述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头转述的,并经采集者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实际上是当时未能记录下来的事件的再现,事后追补的不是活动内容,只是更具有稳定性的载体--录音或文字.  相似文献   

10.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组织第一次宣布,中国昆曲、印度梵剧等19项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样一来。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遗产就有化遗产、自然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三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某种人类化活动或是人类口头表述的化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口述历史"节目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记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口述历史"节目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方法,以及节目在大众科普、提供权威信息方面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传播意义与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口述历史为图书馆馆史的撰写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素材,具有丰富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的细节、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弥补文本文献的不足、反映口述者的认知价值等作用。然而,口述历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对比考证后才能加以利用。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包括3个层次:展现事件或人物的"实况";恢复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其理念和价值取向置于今天的价值取向下审视。因此,馆史口述历史采集过程中应要求口述者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承为视角,探讨口述档案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阐述口述档案的民族文化传承五方面内容,并进一步说明口述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变异,突出了口述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弥补印证历史、传承社会记忆和教育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认识"口述历史"和"口述档案" "口述历史"是通过走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与当事人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把他们的回忆陈述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录音材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肖翔 《档案时空》2012,(6):30-31
口述档案,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者了解事件的人们,通过对事件原因、过程及结果等的追述而形成的记录,是档案界时下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也是档案征集的重要范围。本文结合洞庭湖渔民口述档案采集工作实践,探讨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一、口述档案采集的准备工作一是做好器材准备。为确保拍摄质量,摄像机要购买专业级的机器,购买摄像机一是要考虑携带方便,操作简便,二是要根据财力状况来决定。价位在0.8—3万元为宜。另外,还要配备指向性好的采访话筒、录音笔、移动硬盘、三角架以及辅助摄灯等。二是组建采集小组。口述档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的人员配置来完成。采集小组  相似文献   

16.
口述档案是通过采集和记录当事人口述史料的方式来收集查考资料的一种真实记录,其呈现形式可以是磁带、数据光盘等.目前口述档案在非遗保护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收集的紧迫性、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被质疑、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缺乏自觉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传承梯队、数据比对以及提高档案部门口述档案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来解决这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述档案保护与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口述档案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概述了口述档案的价值与口述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通过分析图书馆的职能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提出了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建立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数据库等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18.
认为档案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具有保存价值的真实历史记录。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相当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结果没有相应的字记录形成,或即使形成但并不完整,致使人们在考证某些事实或研究某一事件带来困难时,采访知情或当时活动的参加,利用口述资料形成口述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1红色口述档案概述1.1红色档案红色档案是特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政权、企业、社团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各种对敌斗争和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以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1.2红色口述档案红色口述档案是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运动、革命斗争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的决策者、参与者、见证人、知情人及其亲属子女有计划地采访,由被采访人口头表述而形成的作为档案史料重要补充的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文化资源,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十分琐碎,缺少直观且全面的展现,通过结构化、可视化的研究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信息,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方案,并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通过关键事件技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以及可视化的展示。[结果/结论] 直观地展示歌仔戏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因素,为其将来发展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因其为两岸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方案在文化传播上也具有可延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