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调查性报道中采用了隐性采访这一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调查性报道和隐性采访的渊源,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当前"隐性采访迷恋"现象的原因,以期引起对隐性采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王保华 《记者摇篮》2009,(2):64-64,63
隐性采访在媒体的一些揭露性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隐性采访”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在使用隐性采访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记者必须坚定一条信念:“守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底线,隐性采访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朱飞 《新闻世界》2009,(11):52-53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5.
吴乐珺 《视听界》2007,(3):83-84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而言,调查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和探寻真相的程度。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调查方式,如陷阱式调查和体验式调查,在丰富调查方式的同时,也引起了争议。这些调查方式往往能够帮助媒体获得独家新闻和令人震撼的调查结果,但都和隐性采访分不开,有些就是隐性采访的变异,而争议的焦点正在于这些调查方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6.
张微 《新闻窗》2007,(4):62-62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成为进行舆论监督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在媒体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媒体为了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战斗力往往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法来报道独家新闻,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然而,隐性采访毕竟只是公开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或特别的问题上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大众传媒不断的平民化和市场化,记者的公开采访受到阻挠、采访对象不予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了追求社会公正,揭露事实真相,揭露社会黑暗面,记者就会通过隐性采访的手段来获得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事实真相。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隐性采访逐渐成为受到记者普遍重视的一种采访方法,其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如下:1.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  相似文献   

8.
柴葳 《声屏世界》2003,(2):34-35
防性采访与彰显舆论监督功能的批评性报道一同勃兴的一种报道方式,应该说是新闻媒介自由权利在广度、深度上的一种延伸。本文的观点是,慎用隐性采访的报方式,从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两个方面加强对新闻媒介自由权利的合理制衡,既反对滥用隐性采访,也反对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9.
邹艳娟 《新闻窗》2007,(2):93-94
近年来,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众多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中,偷拍偷录记录的同期声和影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11.
1880年,美国一位女记者乔装疯子潜入妇女收容所,成功报道了这个所虐待被收容妇女的真实情况。这个例子一直被学术界当作诠释隐性采访的经典范例。现在隐性采访这种对新闻事实的采集、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被新闻媒体所运用。因此很多人曾经对隐性采访的方法与技巧以及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隐性采访新闻报道被广泛地运用。由于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报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隐性采访多用于批评性报道。它对追求新闻的真实性,达到新闻监督的目的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14.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在当今备受重视,揭黑式的调查报道越来越火热,而隐性采访这种最适合揭黑的新闻采访方式也被各新闻媒介争相采用。在新闻实践得益于隐性采访时,从法学领域则看到的是隐性采访带来的新闻侵权问题,隐性采访产生的法律纠纷也经常出现。本文从新闻学和法学的两个维度来分析隐性采访,以期为隐性采访的新闻实践和法律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敏 《中国地市报人》2011,(11):104-105
隐性采访由来已久。早在1890年,美国女记者内利·布莱(真名为伊丽莎白·科克伦)假扮精神病人住进布莱克韦尔岛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受虐待情况,并写了3篇长篇报道,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在《纽约世界报》上发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世界新闻史上较早的有影响的隐性采访,被奉为隐性采访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一、隐性采访的正面作用 (1)隐性采访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原始新闻素材,从而帮助媒体促进舆论监督。作为媒体传播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揭露丑恶,追求公正,实施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是实现抨击的最有力手段。但是.众所周知,批评报道要获得的第一原始新闻素材,往往是很不容易的。于是,隐性采访得到记者普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陛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调查性报告”。所谓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为获取新闻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作为新闻活动的一部分,隐性采访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