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2.
周莉莉 《文教资料》2013,(27):17-18
联结是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联结主题的探讨,结合小说的背景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走向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5.
阿黛拉·奎斯特是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精心安排的人物。她怀着浪漫美好的愿望来到印度,想“看看真正的印度”。然而,在印度,她所“发现”的是种族之间、宗教之间、个体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分离。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小说表达了作者和谐完美的"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联结梦幻.通过细致文本分析,凸显作品在情节、预见性描写段落和否定句型中隐含的期待与失望这一基本结构模式,并指明其与人文主义和殖民主义矛盾之间存有同源关系.它证明了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7.
胡翠芬 《海外英语》2011,(6):237-238
在《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山洞之旅营造一种神秘和混乱的氛围,暗示了阿德拉和穆尔夫人无法了解真正的印度,西方的理性和宗教无法解读印度的神秘,东西方之间的联结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爱.摩.福斯特《印度之行》中对东西方文化融合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分析了英印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与沟通的艰难性。福斯特希望以"唯有沟通"的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英印双方在种族、社会和宗教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隔阂以及双方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性,最终导致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失败,证明福斯特"唯有沟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9.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0.
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直被当作反殖民的经典小说来阅读。该作浸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印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殖民主义的痛斥。在后殖民理论兴起之后,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本文从小说中作者对印度的描写和人物刻画以及话语分析入手,揭示了作者在叙述中固有的西方立场。福斯特虽然竭力来避免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极力推崇人文主义,但是他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也不能避免的落入了东方主义的视角。在《印度之行》中,作者无意识的贯彻了其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的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余华十年一剑出版长篇小说《兄弟》,与以往小说相比有着诸多变化。他所谓“强度叙事”,其实还是“重复”和“循环”两种叙事手段充分运用。结合新作和1990年代的长篇进行分析,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一些变化以及新作中两种叙事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被贬作于滁州知州任上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散文,以其丰富的意蕴昭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即:表层抒写作者的山林之乐;次层抒写作者与民同乐,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绩;深层则表现出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遭际,体现出一种积极有为、乐观旷达的精神。从两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创作上不凡的识见,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14.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了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基础之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则是建立在他的"四因"说(特别是其中的"形式"因)基础之上的。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柏拉图"理式"论的来源及其在诗学思想方面的矛盾性,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其希腊艺术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辨识了理式论与四因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6.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新青年”与“新国家”思想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达到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才可谓“新青年”;陈独秀的“新国家”思想包含了对国家要素、国家主权和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的思想。他的“新青年”思想和“新国家”思想是互相缠绕,互相影响而发展的;由于“新国家”思想更具理想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其“新青年”思想会超越其“新国家”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19.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从译者意图解读胡适译作《哀希腊歌》中的"善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蕾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47-150
胡适在其翻译的《哀希腊歌》序文中,批评了该诗翻译中出现过的“讹”与“晦”现象,提出了“善译”的翻译观。胡适的翻译表现了显著的译者意图,在译者意图的影响下,原作、译文读者、目标语表达方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是一种相互协调并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