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5.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7.
李延更 《小学生》2011,(5):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瑚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相似文献   

8.
季昊然 《学子》2013,(9):62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目的是通过生活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思品授课的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点滴,联系教材内容,以最直观的教学给学生以感受和教育,并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悟。在教学中,我尝试从找、说、  相似文献   

9.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0.
季昊然 《学子》2013,(8):62-62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目的是通过生活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思品授课的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点滴,联系教材内容,以最直观的教学给学生以感受和教育,并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悟。在教学中,我尝试从找、说、  相似文献   

11.
记得鲁洁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我们这门课的改革不能到此为止,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促使人们去过一种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应该将品德课向课外延伸,向儿童的生活延伸。作为延伸的首要方式就是作业。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以生活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在实践探索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一、课前充分准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域。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从无形走向有形、  相似文献   

14.
程秋芬 《新疆教育》2012,(19):81-81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5.
詹萍 《教师》2013,(15):53-5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充分发挥生活在品德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7.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9.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1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现状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位教育专家说:“德之重,人之魂”。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何等重要。然而,很多乡村学校基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