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陆良县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里属夜郎、牂牁地,开始接受中原、特别是楚国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经验。双牛抬杆的犁田、拉车方式就是从楚国学习来的。“牂牁”是系船的岸边,也表明那时南盘江和附近的湖沼已能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包山楚司法简的案件文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即有类似后世"直诉"的诉讼程序制度实践,而且当时楚国的"直诉"程序已经较为成熟并应达到制度化的层面,楚国的"直诉"制度也可能正是同时期成书的《周礼》关于"路鼓肺石"类直诉制度的实践渊源。由此可以判断,直诉制度的成型应在战国时期,我们对汉唐时期直诉制度方才成型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3.
论户籍制度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的本原功能包括"确认公民身份"和"统计人口数据"两方面.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缺陷在于既超越其本原功能又使本原功能效力不足.必须通过渐进式改革,建立具有合理功能定位的户籍制度目标模武.  相似文献   

4.
屠靥韵  汪晓勤 《数学教学》2011,(3):23-25,27
丰富的文物和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等差和等比数列问题.在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有排成等差数列的点阵花纹.战国时期楚国的铜环权,其重量大致都按等差或等比数列配置,如长沙近郊出土的10枚战国时期楚国"钧益"铜环权,其重量分别为1铢、2铢、3铢、6铢、12铢、  相似文献   

5.
首先,讲一个战国时期学外语的故事。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齐国话,于是找来齐国人教他。可是,在他儿子周围有很多楚国人说楚国话,在这种环境中,即使天天  相似文献   

6.
刘易斯转折点是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重要环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人口类型的转变是伴随着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两个标识性变化。由于中国二元经济转化和人口类型转变的特殊性,其刘易斯转折点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即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滞后于人口类型的转变。户籍制度、城市的二元体制、转移的劳动力素质不高、第三方和雇员组织发展滞后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以及加速培育第三方和雇员组织是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题中之议。  相似文献   

7.
试析人口城市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处于过渡期,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刻影响,其间也引发了诸如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等社会问题。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人口城市化才能够顺利推进,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渗入底层民众生活的重要制度,是国家最基本的社会控制制度。唐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由身份等级制控制向财富控制转化。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不仅有利于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赋役征收的合理化及乡村社会控制的转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制度需求,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制度需求,并有利地推动了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0.
高枕无忧     
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战国策》中便有这样的说法。战国时期,七雄纷争。魏国老是担心楚国和韩国来袭击,有游说之士向魏王献计说:大王不如与秦国修好。与秦国和好,则楚国和韩国必不敢轻举妄动。既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  相似文献   

11.
许国为炎帝之裔的姜姓诸侯国,周武王初封文叔于许,至战国初为楚所灭。在西周时代许人生活较为安定,而至春秋时期,为郑、楚两国所压迫,在70年时间内竞致5次举国迁徒,分别迁至叶、城父,再至叶、白羽、容城。5次举国迁移承载着许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多的痛苦、屈辱、悲哀与无奈。许国的历史经历固然因为郑国之侵扰、许人自己的选择等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其处于楚、晋两大国交界处,这就使得它在南北纷争激烈的春秋时代不可能得到安宁与保障。同时许人数次移徙也体现出楚人在春秋时期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早期的齐国继承了西周的乡遂制度,推行“三国五鄙制”。战国初期齐国县的职能有所增加,基层行政单位的里管理加强。但乡、州、里的上下统属关系还没有变,都作为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还没有产生。战国中后期,都的下级行政组织州、县、乡、里上下统属关系确立,齐国封建政体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战国秦汉的文学作品与史料分析,发现楚士阶层在春秋中后期开始逐渐壮大,其壮大的根本原因则是传统的井田制解体所带来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崩溃。私学的兴起,士的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审美文化的兴盛,以及楚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主要原因。但思想、文学之士并未受到君王重用而大量外流为他国服务。楚国士阶层的壮大和楚士阶层的外流对楚国及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教是中国上古时代礼乐制度的产物,最初它包含在乐教之中.自春秋战国之际礼乐崩坏之后,诗教才因其具有<诗三百>文本载体而获得比乐教更为突出的地位.诗教在西周春秋时期本为全社会的文化共识,进入战国以后才变为儒家的专利.诗教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从<书>、<礼>、<易>、<春秋>之学中受益,而且从诸子百家之学吸取了丰富的学术营养.先秦两汉儒家诗教观的生成,可以从<诗三百>文本解释和诗教思想理论建设两个层次去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与吴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昊国军事家伍子胥,和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在吴楚地区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且两地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端午习俗。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地区会有如此相同的传说与习俗,而且能绵延不断的流传两千多年呢?这与吴楚地区的文化生态小生境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7.
春秋和战国是同处于东周社社的两个大变革时期,其军事体制的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试从军事领导体制、兵种的变化以及妇女的广泛参战等三个方面对春秋和战国的军制做个比较,以此展现其军制特色。  相似文献   

18.
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是一个明古国,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巴立国于汉水上游,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活跃着若干族群,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所谓巴化,在战国以前其实包含着巴国化和巴地化两大组成部分或层次,两不论在地域还是面貌上均有明显相异,战国时由于巴国南移长江流域,巴化才从地域和形态上充分整合起来。所谓巴楚化,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巴化与楚化的共生与互融,表现为一种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民族和地域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武关早期位置问题,研究者众说纷纭,而“战国秦置”则为铁定之说;但为多数研究者所频频引用的《左传·哀公四年》,并不能说明战国武关与春秋少习有着继承关系;《战国策.赵策二》透露了最早的武关似应为战国中期晚段楚国所建的历史信息;商洛考古资料证明今丹风境内的武关并非战国所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