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在出版现场,编辑从作者处接到软盘形式的原稿,然后再利用文字处理机和个人电脑(PC)进入原稿编辑制作的做法正与日俱增。校对工作亦从校样与书写原稿忠实校阅的做法改为通读硬拷贝(hardcopy)来校对和整理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网络的发展及无纸化办公的推进,校对行业面临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作为报纸校对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已不再是"核对上报稿件与原稿是否一致",而是要检查和找出校样中的各类差错。作为一名经历过这个变化过程的老校对,笔者认为,目前校对人员的工作难度在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过去,有原稿可以参照,经过编辑审核过的稿件,错误少;现在,没有原稿,没有了可参照的原件,校对人员需要从校样中自主找出各类差错,这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差错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看校样,似乎很便当,只要有一点文化,人人都会看;然而,编辑看校样,不同于一般人的欣赏浏览,它是编辑业务的重要环节之一。编辑要把作者样上修改的字句经过思考后送誊到自己的校样上去,有时原稿上一句话写得很好,由于错排了几个字,作者看样时觉得句子欠通顺,便重新改写一句,编辑看了以后,认为改写的不如原稿上写的好,便可以根据校对的校样誊。这样的取舍,编辑就要择其优劣,当机立断。编辑还要在校样上作一些必要的润饰,解决校对提出的原稿质疑和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所以,  相似文献   

5.
强化编辑的校对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出版工作中,编辑的基本职责是收集、研究出版文化信息,制订选题计划,组织著译队伍,审读、选择、加工整理稿件和其他资料.进行美术和技术设计,以及宣传介绍、了解读者反映等等。其中,校订原稿、审读校样,常常是编辑不可缺少的操作环节。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编辑工作者对自己的校对责任意识日渐淡化,认为校对是编辑以外的校对人员的职责。重“编”轻“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编辑心理现象。由于校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一门学问。校对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是校对工作的职责及其重要性使然。 文化素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即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校对工作的职责是:要消灭校样上与原稿不符的差错并发现原稿中的问题。即对原稿负责,又尽力发现原稿疏漏。校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出版物中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几乎全靠它来消灭,故此,“出版的一半是校  相似文献   

7.
解析校对题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证出版物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对的功能就是校异同和校是非.鉴于在考试中不可能同时提供原稿和校样,所以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校对题只对校是非进行考查.校对题中的差错类型除了与编辑加工题类似的外,还有格式方面的差错.另外,通过校对题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使用校对符号.下面以2008年校对题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9.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错误,并发现原稿的错误、疏漏和不妥处,提交编辑解决。消灭排版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异同”,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一、“校异同”是校对人员 的天职,是对校对人员 的起码要求 “校异同”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排版错  相似文献   

10.
一、有些磁盘稿的打印稿并非“原稿”;规范磁盘稿可减少校对工作量原稿是校对人员校对校样的依据。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校对人员手中的作者手写稿逐步被作者随磁盘稿送来的打印稿所取代。由于目前大多数作者送来的磁盘书稿并非由作者本人录入,而是由别人代为录入的,因而其打印稿质量参差不齐。如送来的打印稿是经作者本人反复校对打印出来的,这样的打印稿可以作为原稿看待。但有时送来的打印稿未经作者本人核对,存在不少录入差错,遇到这种情况,校对人员就不能忠实于这样的“原稿”,因为这种打印稿不是原稿,而是“校样”。此时,应请编辑…  相似文献   

11.
黄资泰 《传媒观察》2007,(10):60-60
电子出版给校对人提出的挑战传统的报刊校对方式是以原稿为基准,对校样进行校对,纠正打字与排版时出现的差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版流程发生了较大变化,记者与编辑交付发排的往往不再是手写稿,而是电子文档加打印稿,将传统的原稿与打字校样合  相似文献   

12.
校对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张春融在出版活动中,校对与编辑都不是原稿的第一生产者,都不是出版物的一般读者,但他们都是把原稿变为出版物的生产者或创造者。编校自古是一家,并集于一身,这已人所共知,不再赘叙。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版生产力的发展,编校分了家,...  相似文献   

13.
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校对是把握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关口。本文通过例举论文校样中的典型问题,阐述校对在科技期刊论文严谨性、学术性及真实性三方面的把关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彧同志在《非智力因素对校对质量 的影响》(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三期)一文中,以校对的职责范围作了肯定,承认校对的行为准则是:“其一,是忠实于原稿,即原稿怎样校样也必然怎样;其二,是对原稿错,校对有权提出疑问,但按常规是无权修改的。”校对要“尊重原稿、尊重作者、尊重编辑的劳动和对原文的处理”。可是在谈到如何看待见报差错时,陈彧同志又否定了自己的观念,把校对的职责范围无限扩大了,把不是校对的过错也加到了校对的头上,所列举的事实之逻辑是编辑出错,校对负责;编辑生病,校对吃药;校对是个泔水缸,谁…  相似文献   

15.
原稿经过责任编辑加工整理,送总编室归口发稿以后,即进入排印过程。编辑读样,是原稿成书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在原稿排成校样后,在校对过程中与校对同步进行的;读样,也可以说是编辑在成书前最后一次读稿。这一讲从四个方面分述如下。一、为什么要读样? 责任编辑读样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从出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者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改进校对方法校对方法主要包括折校法、点校法、读校法和通读法等①,这四种校对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的对象。比如折校法是把校样放在校对人员正前的桌子上,原稿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中间,从第一行折起,压在校样上进行校对,这种方法速度快、不易多字漏字。点校法是把原稿放在校样上边,…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18.
校对工作是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在出版工作中行使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职能. 编辑人员在加工稿件时,注意力一般放在内容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上,容易忽略字词用法,有时在修改、录入过程中还会出现错误.而校对人员在面对校样时总是抱着质疑态度,并能利用职业敏感发现原稿中存在的知识性和逻辑性问题,找出校样中的差错和遗漏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一、校对与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过程中,介于书稿的编辑加工之后和图书印刷之前这个阶段,有排版和校对活动。校对之所以需要,因为它在书稿转换成印刷书籍阶段中,处于最后一个保障着图书内容和编排形式质量的环节,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校对是在近代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图书出版生产力的发展,从编辑活动中分离出来的。校对从编辑活动中这种分离,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这种作用仍然是巨大的。校对活动是对照原稿在校样上进行以“校异同…  相似文献   

20.
校对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校对技巧,其实就是在长期校对中注重知识积累,在实际校对中需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委员会顾问孙培镜先生曾引入"校异同、校是非"的概念。消灭排版差错,需要从校样与原稿的对照中分辨出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可叫做‘校异同’。而消灭再现于校样上的原稿差错,需要从看校样或通读校样中分辨出原稿本身的‘是非’,可叫做‘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