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有什么不同?我仔细想想,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还真的有很多差别。1.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2.向老师发问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向老师发问,美国学生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还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3.解题方法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相似文献   

2.
一个美国网友问我,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有什么不同?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但后来仔细想想,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还真的有很多差别。1、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2、向老师发问。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向老师发问,美国学生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还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3、解题方法。如果老师…  相似文献   

3.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  相似文献   

4.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开始认真学习。而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才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5.
《教书育人》2008,(1):64-64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相似文献   

6.
教师节来临的时候,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磊给我寄来了一张贺卡:“老师,谢谢您。是您的批语鼓励了我,给了我奋发向上的动力,使得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还记得您给我作业上的批语吗?‘孩子,你很聪明,只要努力,你一定能考上你喜欢的大学’。”王磊曾经是一个学习很不上进的学生,作业很不认真,字迹潦草,“偷工减料”,还经常  相似文献   

7.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迫切性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而在我们平时教学中,还经常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个接着一个地发问,问题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很少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课堂互动演变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泛泛形式,老师由主导的“灌输”演变为主导的“发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输”演变为主体的“答问”.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有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学习.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  相似文献   

9.
成绩差的小李想解答黑板上的数学题 ,他还未走到黑板前 ,却遭到老师的训斥 :“下去!没叫你。”报载 ,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讲鲁迅小时候在学堂中向老师发问而遭到训斥的课文 ,某校考试时要学生发表读后感。一个小学生答道 :“真没劲 ,连提个问题都不许!”结果被老师判为“×” ,因为正确答案是 :“可见封建主义教育的不合理。”诸如上面的例子 ,不胜枚举。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读书权、想象权、作业权等被教师无情地剥夺了。学生成了教师的奴隶!学习的奴隶!不还学生学习之权利 ,何以体现“学生是主体”的诤诤之言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  相似文献   

10.
夏日与学生们玩篮球休息时,一学生看着地面上的蓝球被太阳照射的阴影大发感想,就向我这个数学教师发问:“老师,这阴影是椭圆吗?还是鸡蛋形(一头大)?”借着“炎热”的气氛戏说道:“仔细观察一下吗?当然是椭圆!”“能证明吗?”他又认真地讨教起来。只能认真地回答他:“能证明,且可证明篮球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老师说得好,不如学生悟得好。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发问不但能使老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2.
爱的负担     
吴静是一个学习努力、认真,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的女孩。在班上成绩一直很不错,老师对她充满了希望。 吴静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由于不是医科大学毕业,至今在单位都没有评上职称。在吴静考上重点高中后,父母就向她灌输“大学至上论”,强调考上大学就是她唯一的出路,成为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学生从中学考取到大学后,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心理必然发生变化.在生活上,要从中学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依赖性,向大学时的一切由自己计划安排的独立性转化;在学习方法上,要由中学时的“老师讲,学生听”,整天围着老师转的被动性学习,向着大学时的在老师指导下的以自学为主的主动性学习转化;在人际关系上,要从中学时的“小家庭”型的封闭性的人际关系,向大学时的“大家庭”型的开放性的人际关系转化.一个初进大学的学生,如果不能尽快地完成这“三个转化”,不仅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而且会引起诸多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如果心理问题不能解决,心理障碍不能排除,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就不可能成才.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报导,一名学生几年来4次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但又三次被迫退学,其中原因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今年再次考上大学后,记者采访他:"有没有想过会再次被退学?"他回答:"想过."记者又问:"如果让你再考一次,你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吗?"他回答:"只要我想考,就能考上."  相似文献   

15.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一学生首先碰到的难点,同时也提供了培养分析能力的极好机会。对应用题列方程没有机械刻板的方法,全靠根据题意分析。一个学习较好的高中学生可能一看题目就能写出方程来,一个刚进初中不久的学生就没有这个本领了。在开始讲授时,重要的是建立起合适的思考程序,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按步骤解答问题。第一步:理解题意。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事,学生向教师发问:“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当老师与发问学生一起看题时,发问学生未等老师开口,就连说会了会了。这充分说明理解题意的重要。要正确理解题目里某些语句的意思。比如,在匀速运动里的速度是每天、每小时、每分钟还是每秒钟走的路程。第二步:设立未知数。设立未知数,一般说来是题目问什么,我们就设什么。有的题目问的是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报导,一名学生几年来4次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但又三次被迫退学,其中原因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今年再次考上大学后,记者采访他:“有没有想过会再次被退学?”他回答:“想过。”记者又问:“如果让你再考一次,你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吗?”他回答:“只要我想考,就能考上。”  相似文献   

17.
成绩差的小李想解答黑板上的数学题,他还未走到黑板前,却遭到老师的训斥:“下去!没叫你。”报载,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讲鲁迅小时候在学堂中向老师发问而遭到训斥的课文,某校考试时要学生发表读后感。一个小学生答道:“真没劲,连提个问题都不许!”结果被老师判为“×”,因为正确答案是:“可见封建主义教育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8.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笨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和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表现不同。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长大了有出息,每一位老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聪明,永远有好成绩,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了每一个家庭和学校关心的大事,而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即聪明的程度则成了家长和老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传统教育观念及结构下,人们往往会认为,识字多和会数数的孩子是聪明的,在学校成绩好的孩子是聪明的,能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孩子是聪明的,能出国留学的孩子就…  相似文献   

19.
董乃德 《班主任》2005,(10):30-30
看到报刊上教师向学生借分,然后学生以一还十的教育策略,便欣然在教学中尝试.结果对于那些因一时考试失误,或者是学习正处于上升阶段,积极努力的学生,是有用的.但也出现了学生借分不还的两种情况:一是平时学生努力了,但是目标就是没有达到.二是有的学生只是为了一时的虚荣向老师借分,但之后,便置若罔闻,漠然处之,自然就谈不上向老师还分了.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发问"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发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步,也是真正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启发和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学生很少或几乎不会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更没有学生执着地追着老师问问题.数学课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勇于并善于发问.然而,阻碍学生主动"发问"和有效"发问"的因素还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