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为批判传统旧教育而提出的思想,属于一种破旧立新的观念."五四"运动时,其思想进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思想界、教育界、文学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儿童中心论"就是要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教科书等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界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是形成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其二是推动了现代儿童小说的原创进程.特别是"启蒙教育"主题儿童小说初露峥嵘,成为中国儿童小说在现代生成的第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设计课堂".解读其含义:课堂教学需要设计,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原动力和牵引力.  相似文献   

3.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总称.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年龄特征、学习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知识到,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分为"感悟→尝试→练习→能力"这样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杜威是20世纪现代"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集大成者,其儿童中心观的内涵是"儿童、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该观点源于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生长论、个人/社会理论与经验论,并且是这三个理论在儿童教育上的有机结合.本文分析了杜威儿童中心观与上述三个理论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它的内涵归纳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最后分析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舍.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6.
现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与"去传统化"并重是科学幼儿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根本支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为我国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儿童中心论"下"去小学化"的路径为:教育者观念"内化"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驱动力,家园并重建设是基础,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是生命,幼儿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7.
陈莉 《教育导刊》2003,(2):15-17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儿童中心论"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代表了杜威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反对旧教育、实施新教育的总体设计.1897年,在杜威的第一部教育论著《我的教育信条》中集中阐述了儿童中心论,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这一理论几度潮起潮落,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其"学习是知识的内在建构",即"自我调节、反思和抽象概念结构建立的过程"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建构主义不仅是哲学观念,而且是教学理念,它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 60年代,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心理学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1〕卡尔·罗杰斯是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以自己的“患者中心疗法”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对儿童学习的独特看法,对我国的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有诸多启示。现对此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习观:意义学习   华生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环境刺激的作用,只涉及知识积累,和个人感情、经验无关;皮亚杰等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认…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1.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活动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