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思路,剖析研发团队知识交流网络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对知识扩散的影响。通过对一个研发团队的深度调研,绘制了成员间的知识交流网络图谱。研究表明,团队知识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与组织成员中心性显著正相关。结合定量分析结果,提出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采取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改善团队知识扩散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孵化网络演化机制的基础上,描述了创新孵化网络内知识双重扩散过程;同时考虑网络关系边权演化和知识势差等因素,提出三种知识扩散方选择策略并进行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创新孵化网络能够有效提升网络整体知识水平和知识均衡度;以知识势差为扩散准则的实用策略可暂时提高网络整体知识水平,但会降低知识均衡度;从长远来看,综合考虑知识势差和关系强度的融合策略是提高网络整体知识水平以及均衡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知识通过网络可实现快速扩散,高技术企业联盟是知识扩散的重要主体。借鉴疾病传播的SIRS原理构建的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AIDA模型揭示了联盟网络的知识扩散机理与特性,以TD-SCDMA产业联盟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具有小世界性质、无标度特性和社区结构,对于探索增强联盟稳定性和知识创新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资源互补,降低研发风险,许多企业在专利研发中进行合作,并逐步向网络化发展.专利合作网络促进了企业间的知识融合,实现了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扩散,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本文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以专利信息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社会网络相关模型使用统计方法,研究了专利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指出合作次数、发明人数量和活动年期对知识扩散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所在网络的密度和独立研发能力与知识扩散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知识协同社区的概念及知识协同社区的二维协同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协同社区的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包括社区社会网络(社区网络密度和社区成员连接强度)、社区协同氛围和社区知识创造及其相互间的理论假设关系,并进一步对该分析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理  魏奇锋  顾新 《现代情报》2009,40(2):122-131
[目的/意义] 面向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学术社群,提出基于合作者吸收能力的知识扩散种子选择方法,以提升社群知识扩散效率,促进社群成员知识吸收。[方法/过程] 运用R软件完成仿真实验。基于斯坦福大型网络数据集(SNAP)的真实科研合作网络数据,运用社团检测算法"WalkTrap"检测出学术社群。将各学术社群中合作对象吸收能力总和最大的节点作为各社群的知识扩散种子,基于此,在各社群内部实施知识扩散仿真实验,并用其余4种基于网络中心性的方法与本文方法作对比。[结果/结论] 基于合作者吸收能力的种子选择方法,在网络整体知识水平、知识水平分布均匀性与扩散初期的知识增长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其它4种方法,且节点吸收能力差异越大,这种优势就越突出。节点平均吸收能力越强或网络中节点平均度越大,知识扩散效率受种子选择方法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7.
以ICT产业专利为数据基础,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2487家企业的专利引用网络,从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两个维度探究专利引用网络结构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剖析联系强度这一关系要素在知识流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吸收广度和知识吸收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广度和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联系强度正向调节知识吸收深度与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对知识吸收广度、知识扩散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预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雪莹  刘珊  陈洪侃  步一 《情报杂志》2024,(5):167-175+166
[研究目的]当前借助引文关系开展知识流动规律分析的研究已经十分常见,但对于知识的融合与扩散过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从复杂网络视角分析中美学者所创造知识的流动规律有助于厘清两地的科学生产力及知识流动的差异。[研究方法]通过引用关系构建知识融合级联网络和知识扩散级联网络,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数量特征、网络结构特征和级联网络国别等特征维度对中美知识融合网络和知识扩散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纯美国学者组发表文献不论是知识融合级联网络还是知识扩散级联网络规模均更大,形成的知识融合级联网络密度、接近中心性和PageRank平均数更大。物理学相比于社会学,其文献的知识融合级联网络和知识扩散级联网络呈现更加稠密、节点联系更加紧密、中心性更强的结构。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知识融合与知识扩散的认识,加深对中美两国科研生产力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针对网络密度对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的影响机理,从知识扩散与知识创新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网络密度与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呈倒U型关系的研究假设。应用基于多主体(Agent)的建模方法建立一个基于多Agent的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过程模型,采用NetLogo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密度具有双面性,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增长;网络密度过高往往先抑制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扩散,随后进一步提高再是阻碍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0.
科研创新网络中知识扩散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社会资本视角来看,创新网络中知识扩散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交换,网络中的知识扩散受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位势的影响。研究从微观视角切入,探讨科研网络中的知识主体对其知识扩散的动态影响机制。选取度中心度、Bonacich Power中心度、效率结构洞、中介中心度四种SNA算法,从知识的多样性、传递路径的非确定性和平行复制三个属性对比各SNA算法所暗含的知识扩散特征,对科研网络中知识扩散机制提出假设,选取国内知识管理领域发表于1998-2011年的CSSCI数据,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生存分析模型,研究各SNA算法对该领域知识扩散演化机制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占据"结构洞"位置和度数中心度高的权威个体在知识管理领域知识扩散中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该领域主要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平行复制和不同团队间的知识多样化融合来实现知识的扩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提出知识产品重混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并通过thingiverse网站收集数据验证知识产品属性与重混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关注度、用户交互对知识产品重混均有正向影响;而知识复杂度与重混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延续创新特征对重混创新不存在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中专利引文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知识基因这种特殊知识单元,从知识内容流动的视角,定量研究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案例,识别技术领域的知识基因和专利引用的5个关键基础学科,研究各学科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关系。通过构建知识基因的传播级联网络模型,对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利科学引文,知识基因流动能够揭示从各学科到技术领域的更加真实的知识传播关系;知识基因的短期影响力水平与来源学科有关;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受到马太效应影响;受异质性知识组合效应的影响,跨领域知识基因在传播网络规模、寿命、影响力及创新“催化”能力方面优于技术领域一般知识基因,后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则更快。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预测、基础学科布局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环保论坛这一专业虚拟社区内的绿色技术扩散网络整体状况、网络中的技术信息流动及其受控情况以及信息交流中存在的小群体。研究发现社区内不同类型绿色技术的扩散网络发展不均衡,同时技术扩散整体水平偏低;社区成员间信息交流比较顺畅,但信息传递不够发散;少数核心成员在末端治理技术和绿色产品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绿色技术信息在传递和交流中较少受到中介控制;社区成员在信息交流和互动中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国际合作网络结构通过知识扩散影响科学会聚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科学计量分析法进行定量研究。在合作网络结构层面,考虑了多层网络结构对知识扩散的影响,即个体网络的中心性和整体网络的密度。以全球各国1992-2016年间在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3大领域发表的SCI-E论文数据为样本,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理论模型的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国际合作网络中,高中心性的国家更易成为新知识的早期采纳者,从而促进知识扩散;整体网络密度与知识扩散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扩散促进科学会聚的形成;储能领域的科学研究相对集中,形成以“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燃料”、“物理学”为中心的学科共现网络。  相似文献   

15.
知识视角下技术创新网络伙伴选择方式仿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晓燕  单晓红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156-159,166
知识是技术创新网络中传递的关键资源,不同的伙伴选择方式会对网络内知识的扩散和网络结构造成不同的影响。借助多主体仿真的方法,以知识学习、知识创新为切入点,分析以资源互补性、社会资本丰裕程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不同的伙伴选择方式构建的技术创新网络在网络结构、网络内知识分布、节点间关系与网络绩效上的差异,为技术创新网络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高校知识转移机理及扩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小世界网络理论来分析产学研过程中高校的知识转移和扩散活动,归纳出四个距离影响因素,并提出知识扩散频率和知识扩散集聚度概念,通过调节相关参数促进知识网络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量化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