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沈家本是运用西方法律来改造中国的第一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法律思想大多从其开始。沈家本的法律观念可以从其著作中表现出来,本文通过以沈氏的代表著作为出发点,对他的法律思想进行评析,为现代法制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沈家本: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开拓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本开近代中国中西法律横向比较的先河,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沿革得失的认真考察,通过与西方法律的综合比较,得出中西法律可以互补的真知灼见,他在主持清末修律时“会通中西”,翻译和引进西方的部门法学,主张效法西方的法治,改良清朝的司法制度,使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开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沈家本都不愧是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3.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清末法律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新兴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近代西方主权理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法权统一对于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法律规定方面、执法方面和司法主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必须统一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批判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清末的法制改革和促进传统律学向近代法学的最终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家本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法律,对之进行了批评和总结,一方面大胆地吸收了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精华,把反资本主义的法律,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不学理论,法学研究形式引进了中国。他尝酌古今中外的法制,综合历史上立法,司法,执法的经验教训,努力改革封建旧制,大力倡导研究中外法律,成为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法学家。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法律准则,在清末沈家本所主持的法制变革中获得了正当性。作为一位坚定的司法独立主义者,他既是当时司法独立的理论阐述者,同时又是一名勇于实践者,他在清末提出并付之于司法实践的司法独立思想,体现了近代以来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法律文化自觉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历史趋势。他的司法独立思想不仅对近代司法改革具有直接的理论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还要继续推进的司法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沈家本,浙江湖州人,清光绪年间任法部侍郎、大理院正卿等职。他认为历朝历代之凌迟酷刑既不人道,又难以收效。于是,除修订立法外,他大胆主张法制改革。1905年3月,他上奏了永废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迫使清廷顺应潮流,下谕宣布将凌迟等重刑逐出清律条文,“死罪至斩决为止”。由此,沈家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的“法学泰斗”地位。  相似文献   

8.
清末"礼法之争"在实质上导致了中国法律的转型,开启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所倡导的"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变化思想,得到有力的实现。通过对"礼法之争"前后两则判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清末司法官员在实践层面扬弃法律传统、促进法制现代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刑法人道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沈家本主张德主刑辅,重视教化作用;重视人权,反对特权;主张轻刑,反对重刑;尊重人格,反对虐囚等等,他的法制思想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 在许多的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对清末法制改革,大多持两种态度:一是全盘否定。认为清末法制改革是为了迎合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反映了官僚买办阶级的要求,是利用资产阶级的法律形式,来掩盖其专制统治的实质,欺骗人民、抵制和破坏革命的产物。另一种避开清末法制改革的本身不谈,大谈清末法制改革家沈家本的改革思想和作用。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均有偏颇之处。一是清末法制改革尽管没有超出那个阶级、  相似文献   

11.
沈钧儒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法学家,在近代司法独立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人权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保护妇女和儿童的财产权和教育权、司法公正、整顿监狱、冤狱赔偿、用法律保障人权等五个方面。沈钧儒的人权法律思想和他生活的时代以及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苏轼的重要思想。苏轼一生对民本思想有充分的论述,他身体力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直接上书反映民众疾苦,用诗文来反映民众的疾苦,并在地方为官时因法便民,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究其牢固的民本思想原因有三个:一是受我国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熏陶;二是受其父民本思想的影响;三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多美学家都涉及或探讨过这一问题,朱光潜更是以“人生艺术化”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回应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理论再创造,并成为其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美学毫不吝啬地宣扬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并追求超越人生的崇高境界。其“人生艺术化”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和先验之维。  相似文献   

14.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哲学的代表作,其公民自觉的理念贯穿该著作:公民自觉是社会契约的基础,不仅能保证自身权利的实现,而且能维护主权权威与政体和谐。在当代,卢梭的公民自觉思想可从政治自觉、法律自觉、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四方面促进中国社会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刘基出身于书香地主家庭,曾经满怀豪情地想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刘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奋斗的一生。在其著作和言行中蕴涵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儒道兼备的思想和元末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刘基和谐思想产生的原因,自身修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刘基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刘基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司法话语权,是司法话语权主体所拥有对法院司法审判过程的言说行为权,是司法话语权主体对法院审理、判决案件的司法过程所享有的表达其利益、主张与要求的话语资格。司法话语权主体,则是享有司法话语权的个人或集体。司法话语权主体行使司法话语权所形成的各种司法话语汇集的博弈场所,就是"司法话语场域"。  相似文献   

17.
梁聚五的一生都致力于提高苗夷民族的政治地位,在民国国家体制建设中,他多方奔走呼号,认为苗夷民族应成为一个具有合法身份地位的民族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理想才变成现实,为此他的民族观发生了重大转变。苗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后,他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恳请中央政府予以照顾。虽说这带有社会学、统筹学的观点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事实证明这是真理,体现了一个民族知识分子为建设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与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认识到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试图以法律来保障民众的生活,并要求官吏依法行事,追求严明法制与贤人政治相结合。王夫之的法制思想基本上是为了建立清廉吏治,保障人民利益。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法律最终仍是由统治者来制定的,而且君主首先应该守法,因此其法制思想的目的仍是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9.
张扩振  黄振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6):86-89,98
罗隆基的人权理念,是以生存权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的人权观;罗隆基的政治理想,是实现以专家政治为基础的民主宪政;罗隆基的经济理想,是以国营和计划的方式促进民生的均足。以此观之,罗隆基是一位对社会民主主义宪政情有独钟的爱国人士。  相似文献   

20.
"同命不同价"现象,一直为我国社会公众所诟病,具有很大争议。死亡损害赔偿不是生命按质"定价",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它应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死亡赔偿应给予受害人更多的经济财产赔偿,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加强公民对他人生命权的敬畏,防止肆意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这应是我国立法政策的法治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