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上《掌声》这一课,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掌声)师:把掌声送给别人的人都是高尚的人,所以,"掌"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尚"字,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一点。"声"要写得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一起读——(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准字词师: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讲的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在掌声中成长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轻轻打开课本,翻到第117页,大声  相似文献   

2.
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 师:老师先来考考你们——"鸢",认识这个字吗? 生:这个字读yuān. 师:真了不起,连"鸢"字都认识.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遇到这个字不认识,就问爸爸,是爸爸告诉我的. 师: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能在看报纸时学习识字.再来考考你们. (出示)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里的"纸鸢"说的就是"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风筝.来,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筝"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般用竹片做骨架,所以"筝"是"竹"字头.写"筝"字时,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封潇 《教育艺术》2013,(11):9-11
一、一读识文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读"字)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在初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学生读,教师指导)师:请齐读字词两遍!(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注意读准  相似文献   

4.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句子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基本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桥". 仔细看着这个字,感受一下,谁愿意读读?  相似文献   

6.
<正>时间:2013年6月24日地点:重庆大渡口学校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美文《谈生命》,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做一个有趣的话题的讨论,不要这个"谈"字,这个标题还可以怎么说,生命(生齐答)。师:"生命,生命",还有?"论生命","爱生命","珍惜生命","度过生命","赞美生命"(生答)。师:对,"生命礼赞",请大家旁批四个字;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1叶老告诉我们,在对待文本时,不能"不求甚解",浮浅疏狂;一字一词都"未宜忽",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沟通作者心灵。所谓文本细读,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字词的细读,这个"童子功"对于学生学语文的  相似文献   

8.
一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音有异,你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有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把全文情节紧串一起.  相似文献   

9.
李亚芳 《学子》2015,(3):46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文章的"砖瓦",没有对字词的理解,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字理教学,就能让字词学习呈现出别样的精彩。一、字理教学,引领学生触摸字词的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文字背后的内涵,触摸字词的温度。【案例1】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句的教学。师:清凌凌的小河我们还可以说成怎样的小河?生1:清清的小河。生2:清澈见底的小河。师: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清澈见底这个成语而用清凌凌呢?你觉得用哪  相似文献   

10.
徐静 《辅导员》2011,(35):19-20
"誓"是一个熟面孔,也是经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一个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发誓……"可对于"誓"这个普普通通的字,好多人却容易写错。这不,小刚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预习《九色鹿》一课,我让大家写生字词,小刚把"誓"上边的"折"写成了"拆",小英、小红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上课时同学们对"面对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调达如何郑重  相似文献   

11.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走进那美妙的鸟语世界。 板书课题:鸟语 二、一读课文,感受鸟语 1.你是怎么理解"鸟语"这个词的? 2.课文中有三处具体写到了鸟语,自由读课文,用"______"画出。  相似文献   

12.
正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生读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呀?(小鸡)让我们学着小鸡美美地说一遍!(齐读,读出赞美的语气)2.世界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先把小鸡带来的词语宝宝读好,它们会帮助咱们找到世界的美!3(.课件映示词语,开火车读,领读,美美地齐读)强调:"茵"字是前鼻音,"澄"字是后鼻音,读好"蛋壳儿"。4.现在,就让我们和小鸡一起走进课文,去经历一个奇妙的旅程吧!  相似文献   

13.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申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中,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申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关注字形,学习"清"字1.出示转盘,复习基本字:"青"(领读,注意后鼻音)2.认识"清"字(1)转盘出示偏旁"三点水",指名读名称。(2)师生一起书空。(3)转动"三点水",组成"清"字:"青"加了"三点水",读什么?3.出示带拼音字卡:清(领读,男生读,女生读)4.引导观察,思考:这个"清"字,加了"三点水",跟什么有关?(相机指名学生组词)5.小结:中国的汉字真的很有意思,由一个基本字加上了一个新的偏旁,就又组成了一个新字,它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5.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全剧共五幕,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四幕第一场.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它既与全剧有密切的联系,又可独立成篇。一、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通读全文。1、一般字词障碍。过为已甚——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分。做得太过分。甘霖——久旱后下的雨.甘,有使人满意的意思.中流砥柱——砥柱,原为河南省三门峡东的一个石  相似文献   

16.
一、营造情境,引出课题 1.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两只小熊,熊哥哥和熊弟弟.他们两个在一起就是—哥儿俩."俩"这个字真有趣,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两",合起来意思就是两个人.哥哥和弟弟叫"哥儿俩",那姐姐和妹妹就叫—姐妹俩.爸爸和儿子就叫—父子俩.同样,妈妈和女儿就是—母女俩.  相似文献   

17.
何成娣 《考试周刊》2014,(16):33-34
<正>"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认真预习了课文,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小的作业就可以记录预习收获。一、字词学习我能行1.仔细认读书本62页绿线和田字格中的20个生字,按下面的步骤预习生字。(1)看拼音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准:"似"、"暑"、"抓"、"夹"、"捏"、"虏"这6个字的字音。(2)记住田字格中10个生字的字形,重点记住:"暑"、"舅"、"俘"、"虏"这4个字的字形。圈画出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把它们放进句  相似文献   

18.
凡课文下面注释中带注音及释义的字词,一般是课文的难点字词。对这类字词可以一课一小结,也可以一单元一小结。小结字词可采用“字 音 义”的形式。小结的第二个内容是注释中的成语解释。成语是语文知识积累中的重要部分,不能忽视。在小结成语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成语的释义,还要重视成语中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不能写错别字。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一字立骨","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字振全篇",这都是在谈文眼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想侧重地谈谈那些特殊的文眼,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独眼龙"。所谓"独眼龙"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课文,它们的文眼常常比较隐晦,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才能抓出来;它们的呈现形式也较特别,往往就是文章中的某个字,所以称之为"独眼",这只"眼"在文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课文,当我们没有发现这个"独眼"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复杂,而一旦找到了它,我们就找到  相似文献   

20.
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次上课,课文中有一个字"霾",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读到这个字的时候老师故意稍作停顿,读为"里"音,然后稍作思考状。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老师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