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是大学校园内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双重洗礼下,高校毕业生群体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在价值观念、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有着较高同质性的亚文化体系。研究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这一群体文化的优势,更好地引导毕业生调整心态,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同时反哺于毕业生群体文化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2.
当代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适应带有自身的特点,如,人际关系的适应、工作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等等。本文试图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入手,以某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及其伴随的依恋、闭锁、嫉妒、心理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并就如何减少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也随之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已由国家“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步走向市场”的方向转化。面对这样一个新问题,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往往会自觉与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处理。要自觉地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避免重蹈超越生产力水平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的旧辙,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改革,鼓励大学毕业生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状况。要利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手段对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解决结构性矛盾形成的就业难问题。要根据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树立信心,采取措施,循序渐进地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并轨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制度改革,并轨后毕业生的就业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过去的“双包”逐步变为“双自”,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新体制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有序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雪上加霜。而增加农业院校毕业生工作难度不仅仅是这一个因素,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毕业生本人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当前毕业生工作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如此大量的毕业生所带来的就业难题也日益突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在分析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万钢 《上海教育》2004,(3S):20-20
就业问题不是大学一厢情愿的事,它是学校和社会、毕业生三方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高校和毕业生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自身的变革来赢得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健康发展.但现阶段毕业生的文明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本文提出从提高认识、师德建设、完善制度、优化环境等方面加强毕业生的文明素质教育,为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电大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近年来受到各方面人士的关注。社会适应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认知和行为的主动性调整,是一个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前,人们将社会适应主要理解为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即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调整、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个体生存的生态环境,强调个体改变的被动性。九十年代后,较倾向于认为社会适应是由个体自身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所共同组成。认为社会适应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  相似文献   

11.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较普遍地存在,其原因主要是:供求关系错位、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要求、就业观念与用人观念保守、就业政策不健全、宏观就业竞争的负面效应所致。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通力协作,健全政策、做好就业服务;更需要教育部门尤其是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改革,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质量及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同时也需要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觉适应。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校生的人数急剧膨胀,既有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大规模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有所下降,突出表现就是社会适应性差。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采实现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增强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试图通过对策的探讨来为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提升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主择业”的实质就是让高校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这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要求。目前,要解放思想、理顺关系、通畅环节,让高校毕业生自觉地、顺利地走向人才市场。 一、确立劳动力商品化观念,理顺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各大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纷纷引进体验式培训方法,在学生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帮助高校毕业生迅速融入社会,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制约,还有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缺陷以及毕业生自身定位的问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需要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共同努力,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公众一直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在高校适应社会不力上,认为:面对市场需求,高等教育反应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失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姑且不论就业状况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开始步入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标志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这期间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适应难度相对较大,磨合期较长.毕业生如何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并尽可能地缩短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适应职业环境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职场上的竞争愈加激烈。在求职竞争中,由于成人高校毕业生自身条件处于劣势,很多人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不仅有害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还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不好的影响。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制定一个适宜的求职策略,是成人高校毕业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就业环境困难的问题,也有高校培养的问题.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曾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一、十年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回顾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搞好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既是对高等学校“产品”的检验,又是向社会输送人才。毕业生分配工作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的。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10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经历了多次变化,有人认为这是“政策多变”、“大起大落”。实际上,毕业生分配工作四个阶段的变化,正反映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教育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