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因,设计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介绍了利用该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只有一步,笔者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并介绍了利用该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现有实验装置不足以及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研究提出利用简易的创新实验装置定量比较二者与盐酸反应生成CO2的快慢,并结合手持技术的应用从微观层面解释碳酸钠与稀盐酸分步反应的机理,厘清教学思路,避免教学误区。此外,针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应用建议,可作为教师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通常用稀盐酸来鉴别两者。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教材中设计了简单实验用于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但是,笔者认为该实验有以下缺点:①装置气密性不易检查,可能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②没有明确试剂碳酸钠溶液以及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因此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受到研究者质疑;③浓盐酸易于挥发,且浪费原料;④不易做到同时将两胶头滴管中稀盐酸挤入试管。  相似文献   

5.
对文献中"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原理探究"实验装置改进的四个主要部分:滴加装置、反应装置、产物检验装置和定量分析装置进行梳理,发现单一的、缺乏整体思考的改进往往是有缺陷的.本实验再次进行改进,借鉴前人实验创新的优势部分,从整体出发作多元化思考,并添加一定的新元素,设计出更安全、更合理、更便捷的新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6.
设计微型实验,利用自制紫甘蓝指示剂实现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分步反应过程的可视化,在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过程中学生可直观观察到碳酸氢钠的生成,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分步反应的过程。同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彩色同心圆环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7.
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现象与"怎么加"和"加多少"有关,但初学者往往对此很疑惑,那么在教学中该实验就有了探究的必要。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由于开始时并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不易接受该反应事实。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认识到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并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1.指示剂与中和反应在中和反应的溶液中加入指示剂,是指示中和反应进行程度的常用方法.往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应边滴加边振荡,当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即为该反应的终点.例1在实验室用15 mL 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相似文献   

9.
针对用互滴法鉴别Na2CO3溶液和稀盐酸时实验现象和理论分析有较大差别的情况,本文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的浓度能获得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谢雕  唐娅 《化学教学》2016,(12):64-66
在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中,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分层及振荡褪色现象,酚酞褪色的原因多被解释为碳酸钠溶液被蒸出的乙酸中和.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探究,发现酯化实验过程中蒸出的乙酸量较少,不足以中和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褪色的原因是酚酞被乙酸乙酯萃取到了酯层中;以多元恒沸混合物的理论数据为依据,进一步改进了酯化反应的实验装置,证明了实验过程中乙酸不会被大量蒸出.  相似文献   

11.
<正>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是初中化学重要的探究内容之一,是酸碱盐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纽带,同时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下面将该实验常考查的类型题归纳如下。题型1:酸碱指示剂的选择例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加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未变质),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2.
魏钊  林丹 《化学教学》2009,(8):46-47
设计一组实验,观察苯酚晶体或苯酚乳浊液在加入滴加了两滴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稀碳酸钠溶液中的反应现象.通过平衡常数的计算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1 问题的来源 高一化学教材(人教版)136页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稀硫酸、硫酸钠、碳酸钠三种溶液分别与氯化钡溶液作用,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盐酸或稀硝酸,其中最后一个试管中的白色沉淀(即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的)溶解。由此得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SO4^2-,可通过在被检测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或稀盐酸酸化,再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的方法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五单元中,安排了四个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一个是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无水碳酸钠固体,在试管中加人浓度为1:1的盐酸,把试管放入烧杯中,放在天平上称量,然后将盐酸倒入  相似文献   

15.
周晓萍 《考试周刊》2011,(6):177-178
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第56页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科学探究,其中之一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科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此反应比较碳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的速度,从而说明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用互滴法鉴别Na_2CO_3溶液和稀盐酸时实验现象和理论分析有较大差别的情况,本文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Na_2CO_3溶液和稀盐酸的浓度能获得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一、实验目的1.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在学习这个性质时认识模糊,很容易出错,并且这个性质往往成为各种考试的热点,增补一个现象明显让人印象深刻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2.增补后的实验能达到以下要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药品节约、没有污染。3.要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溶剂水对此反应的干扰,同时通过控制变量做了水与二氧化碳作用的对照实验。4.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由新物质碳酸钠生成,通过滴加稀盐酸  相似文献   

18.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其性质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作为钠的碳酸盐,都能与盐酸等强酸反应,但是如何比较他们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一直都是实验研究的难点。苏教版化学2中设置的实验方案"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0.1mol/L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再各加入3ml0.1mol/L稀盐酸,观察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下面以氢氧化钠与盐酸为例,对中和反应的探究进行分析归纳.例1稀盐酸和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丽同学按下图进行实验,证明了  相似文献   

20.
刘祥鸽 《课外阅读》2011,(8):236-236
(2011十堰市)45、小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稀盐酸,没有发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滴酚酞溶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了“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