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正>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田立克首次提出了"终极关怀"的概念,即指对于我们生存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那个东西。那么,艺术的终极关怀应当指向何方呢?席勒对此提出了"自由王国"的论断,康德也将艺术的终极关怀定位为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而黑格尔则指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个体认知心灵的最高旨趣。  相似文献   

2.
甲:你知道什么是“东西”吗?乙:这谁不知道?是指方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太阳落山的一方是西。甲:是这样的吗?那就请你举个例子吧!乙:可以。这条路东西长5千米。这“东西”就是从东到西,指的是走向。甲:不尽然。“东西”在这里固然含有道路走向的意思,但主要是指这条路的距离。乙:噢,原来“东”“西”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后,表示距离。甲:不尽然。乙:那还表示什么呢?甲:表示事物呀!如我们上街买东西。这里的“东西”就表示事物。告诉你吧,“东西”还能表示人呢!乙:这不是骂人吗?你真不是东西。甲:我不是东西,你是东西?乙:我们都不是东西,我…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的体系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我想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教一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应该都有,不应该有残缺;二,在这些应该教的东西里面,应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其间应该有一个先后次序,不应该乱。问题的艰难性在于,我们一直没有找到确定这两个问题的依据:我们依据什么来确定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我们依据什么来确定应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本期我们发表马正平教授和李真微老师的两篇文章,他们从各自的研究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想,写作行为涉及到的,第一是"为什么写",第二是"写什么",第三是"怎么写";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是不是可以从这三者的统合中找到一个可以依凭的线索呢?欢迎老师们参加热点问题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是:①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②文言文教学是重在字词的积累还是重在文章的理解?③语文教学该不该考语文知识?该怎样考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4.
思维体操     
《少年文摘》2013,(2):110-112,17
真正的出路一个顽皮小孩独自闯入一座迷宫,在里面走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出口,孩子吓坏了。这时,他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旁,发现每个路口上面都写了一句话,第一个路口上写着:"这条路通向迷宫的出口。"第二条路口写着:"这条路不通向迷宫的出口。"第三条路口上写着:"另外两条路上写的话,一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我们保证,上述的话绝不会错。"那么,他要选择哪一条路才能出去呢?打破的水晶波洛侦探的助手报告说:"迈克被杀死了,凶手就是他的仆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凶手用的凶器。  相似文献   

5.
前方是沼泽     
父子俩赶路,一个挑货郎告诉他们:"你们快别走这条路了,这条路的中途是沼泽。"父亲笑笑,点点头表示答谢,却拉着儿子继续走。儿子慌了,扯住父亲:"爸,前面是沼泽呀!"父亲说:"这条路四周杂草横生,唯独路上寸草不生,如果不是走的人多,这条路一定被杂草占领了。孩子,不管你走在什么路上,不要轻信别人的言语,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与脑子。"没走多远,父子俩遇到一个郎中,老远就冲他们喊:"这条路的前方是个沼泽,你们快莫向前  相似文献   

6.
国民生产总值到底能衡量什么? 怎样才算改善全人类的生活?早在1968年,卓有远见的罗伯特·肯尼迪就对"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标准进行了最有力的抨击——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了所有的东西,唯独没有衡量的是那些使生命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很荒唐吧?我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准,衡量一切,唯独不衡量让生命有意义的东西?我相信,如果肯尼迪今天还在世,他一定会要求我们这些统计学家到社会中去,找到究竟是什么让生命有价值.重新设计国家核算系统,让它建立在那些重要的东西上,例如:社会的公正、可持续性,还有人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青岛市黄岛区崇明岛路小学借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踏上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征程。学校围绕"阅读"这一语文教育的核心,进行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学生大量阅读,最终提高其语文素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找到了一条回归  相似文献   

8.
心灵巡礼     
书海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山川湖海才能安然回家?一个人要走过多少弯路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这条路,是一条铺满文字的路,这条路,是一条布满书籍的路。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天,有两条小鱼在一起游泳,他们碰巧遇到了一条老鱼,老鱼向他们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这两条小鱼继续往前游,其中一条小鱼问另一条小鱼:"什么是水啊?"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真实存在,必不可少,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东西,常常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这就是水!"请结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以"这就是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  相似文献   

10.
母女健身路     
那条路,我们母女的健身路,长约二百米,躺在两条大马路和一座学校、一个居民小区之间,很像“巫”字中间的那一竖。东西两边常有人声喧喧,南北两头更有车流如织。但这条路,却被路旁的树木花草包围着,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一生所拜求过的老师很多,其中从学于李侗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李侗将朱熹引领到“道学”的正确轨道上来,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为他以后创立庞大的以“理”为中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朱熹师事李侗也具有学术思想史、哲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侗族擅长“干栏”建筑和能歌善唱,以鼓楼、大歌、廊桥为标志的侗族建筑艺术和侗歌艺术饮誉海内外。节日庆典演唱鼓楼大歌离不开鼓楼,大歌在鼓楼坪上礼赞女神、接待宾朋,大歌缘此叫鼓楼大歌;廊桥讲究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巴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在侗族看来侗乡境内鼓楼、大歌、廊桥三样文明遗存像生命整体一样不可分开,且认为不可分割的三样瑰宝像生命存在一样标举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尊崇“天地一人一神一居所”的对应关联与和谐共生。由此,侗寨居所建筑所拥有的“场所精神”与“建筑意”得到了张扬,人们从这可看到人类精神家园的希望所在,以及坚定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与以往对汉儒董仲舒所持批判态度不同.着重分析了董仲舒进步的史学观点。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与“三统”学说。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相似文献   

15.
朱熹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的两位大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首先对朱熹的教学方式和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的异同作了多角度的比较,指出朱熹的教学方式比"苏格拉底方法"更丰富、更适用的一面。最后提出几点借鉴,以期能对现代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语,成为程朱理学迫害妇女最重要的口实和理论污点。然而,考究本原,程颐不仅规约妇女不许再嫁,也对男性提出不许再娶的要求。朱熹与吕祖谦编《近思录》,引用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同时,也引用程颐父亲“取甥归嫁”一段入“家道”章,其本意不是为了宣扬禁止妇女再嫁。考察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禁止妇女再嫁源远流长,绝非始于宋代,在缺乏社会保障的古代,妇女改嫁涉及养老抚孤的基本伦常。因此,“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作为基本原则有其特殊的伦理价值。历代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借理学之名将一种理想化的道德精神制度化,使得无数妇女成为节烈的殉葬品。这样的过错怎么可以委罪于程颐与朱熹呢?  相似文献   

19.
广西作家东西迷恋于讲述种种“死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人生存的悲剧性,东西有着深切的体味,他试图通过日常苦难和生命消亡的沉重叙述,唤起生命存在的自觉和担当一个人的生死及其意义;二是通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存在的叙述,寄寓作家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20.
五溪文化就是五溪地区以汉、侗、苗、瑶、土家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的区域文化。五溪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挖掘五溪文化的丰富内涵,分析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对弘扬五溪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