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采用脉冲输入法对多釜串联反应器从第2釜至第m釜之间某一釜级进行物料衡衡算的方法,求取其方程通解,导出多釜串联反应器流动模型表达式,此法有别于其它教学参考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了简捷,省时,容易理解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多个完全混合流釜式反应器的优化组合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使总容积为最小的各反应器出口转化率计算的递推公式,为反应器组合的研究和工业装置的优化排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液相聚合反应探讨了不同型式的反应器对高聚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发现对于同一聚合反应,采用间歇反应器和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所得到的分子量分布有很大的差别,该结果对提高化工产品质量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用炊器,是反映考古学文化性质和研究先秦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器物。新石器时代的西陵峡居民创造了发达的釜鼎文化。夏商时期,西陵峡东、西两系原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特征鲜明的早期巴文化,即罐、釜文化。西周中期以后,西陵峡地区楚民族文化是以鬲、鼎为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敦煌研究院收藏有一口甘丹寺金羊年铜釜,釜内外皆有藏文铭文。铜釜铸造于1751年,由七世达赖喇嘛题写颂词,并于1753年亲自为此铜釜开光。  相似文献   

6.
新建的100m^3凝聚釜在运行中尚存某些不足,通过与原100m^3凝聚釜对传动配置、釜体结构及运行情况的比较,提出了优化改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将现代化管理技术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价值工程应用于上开门蒸压釜的开发设计,并因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论述γ-C和γ-X两种图解法计算多级CSTR串联反应器的基本原理,结合实例对图解法的步骤予以详细介绍,并说明如何根据工艺要求选用相应的图解法.  相似文献   

9.
胡生泳 《茂名学院学报》2002,12(4):35-37,44
以单位操作时间的目的产物质量和生产成本为目标函数,利用求导法和图解法分别对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的最佳反应时间和对应的目的产物的最佳浓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主副反应的级数对连续操作反应器的类型和最佳进料方式进行了定性分析。结论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好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起压力容器检验实例,分析了蒸压釜腐蚀的腐蚀机理,列举了造成蒸压釜腐蚀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蒸压釜腐蚀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并强调了定期检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化工生产中为适应不同产品和不同反应的要求,常常需要各种不同型式的简单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等)进行各种组合(串联、并联等)。比如若干个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可以减少返混的影响,使每个反应器中反应物的浓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循环反应器及其串联可以使原为平推流的反应器具有全混流的某种特征。但反应器的组合不仅要满足生产的要求(处理量F_(A0)和转化率XA等)而且要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优化组合,即使反应器的体积为最小,或者在反应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使物料的转化率或收率为最高。本文拟就全混流反应器的优化组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铜釜(即僧斋锅)内外皆阳刻藏文铭文,对研究西藏热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新释读铜釜铭文,判定铭文所涉及的"热振呼图克图"身份及铜釜铸造年代,校正文献中有关"三世热振呼图克图"生平事迹的若干误载,并对前贤研究中的若干疑论加以考订和补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重要结论:确定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区域,建立增强因子模型。研究气液传质测定设备双搅拌釜中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过程,并结合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建立了增强因子模型。基于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过程的实验研究,确定了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区域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得到了298K下其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1.44m3/(mol·s),并建立了增强因子模型E=68.08CBL1/2,为脱除熏蒸后残留硫酰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拟均相一维和二维模型对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绝热固定床催化反应器进行数学模拟,模拟计算结果同生产实测数据甚为接近。这一反应的热效应(140KJ/mol)不大,一维和二维模型的计算结果也甚为接近。在一定操作条件下:进料比(水/2苯)为2.5;进料温度为630℃;应器压力,一段为1.7Qtm,二段为1.5Qtm;乙苯的转化率在一段反应器可达到41%(mol),二段反应器可达到63%(mol)。  相似文献   

15.
从传热效果、工艺条件、控制方法等方面讨论了影响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单釜产量的根本原因,给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实际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反应器设计过程中,如何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使得设计方案既满足工艺要求,又能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具有循环操作的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与平推流反应器串联两种情况进行了优化,过程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7.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词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通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缸、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 ”,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制的鼎和鬲,晋时“锅”用以借为“ ”,据佛经音义所载,至迟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唐时“锅”已有取“ ”而代之的趋势。鬲为古代南方言,镬亦为古方言,今方言中闽方言区和赣方言区用“鼎”,粤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广东)用“镬”,西南官自豪感、客家方言和粤方言也用“煲”,北方方言用“锅”,也有些地区“鼎”与“锅”或“镬”与“锅”并用,从方言对炊具的称呼亦可看到鼎、鬲、釜、镬、锅等词古今演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吉布斯(Gibbs)函数与热化学、化学平衡及电化学的关系,利用ΔrGθm(T)的十字关系图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连点成线、构线成面,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串联隔震构件使用阶段的真实力学性能,基于5组不同轴压比、长细比的串联隔震构件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并建立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对受力特点及破坏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对应工况下的有限元模型获得滞回曲线,建立了串联隔震构件的三折线型骨架曲线,同时给出了骨架曲线各分段的方程表达式。针对试验过程中变幅循环加载引起的构件整体刚度发生退化的问题,将各组构件的滞回曲线划分为4个部分,以每组构件的初始加载刚度为基准,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获取每段曲线刚度退化规律,结合骨架曲线,建立了串联隔震构件的恢复力模型,并与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恢复力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串联隔震构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特性,为后续非线性力学性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串联组合模型的涌水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矿井涌水量实测值建立灰色理论与神经网络串联组合的预测模型,即利用不同灰色模型预测值训练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提高矿井涌水量的预测精度,先后建立了GM(1,1)、二次参数拟合GM(1,1)模型,将其与BP神经网络模型串联形成最终预测模型,以淮南矿区潘三矿西翼矿井涌水量预测为例,结果说明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