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大多数科技小论文一样,本文也遵循着“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这一结构模式。但在“发现”部分,小作者较好地运用了记叙这一方法,把发现的过程写得生动而有情节过程,有了记叙文的生动性。在“解决”部分,小作者也较清楚地讲清了原理,让我们看懂了一个鸡蛋捏不碎、两个鸡蛋却捏碎了的道理。只是,这部分的叙述在条理上还有一点不足,如果能把“人们利用拱形的这一原理”的内容放在“两个核桃也能将它们捏碎”之后,就更好了。因为“一个鸡蛋……”和“两个鸡蛋……”是同一原理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更恰当些。  相似文献   

2.
不少同学在写“故事+道理”类作文时,没有清晰完整的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头绪繁多,结恂混乱。“故事+道理”类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作者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一下如何写出结构清晰,叙事明确,说理到位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技法与大法     
管建刚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从“字”“词”转向“句”“段”“篇”。让学生概括文中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是明了“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学习作者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加一篇默涵的《说“小”》。本文从三个方面围绕“小”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号召人们切切实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利用比喻论证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作者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小”的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我们有远大的理想,……可是,……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说明道理“大”是由“小”来构成的。接着作者又从正面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一切伟大的成  相似文献   

5.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一些叙议结合的文章,也写过一些叙议结合的作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读过的文章中,在你的习作中,叙和议的比重是否都一样?为什么有些文章“叙”的比例较大?为什么有的文章“议”的成分较多?为什么有的文章“叙”和“议”的分量差不多?“叙”和“议”的比例的多少到底由什么来决定呢?好,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读后感两篇》,体会两位作者的感情,从两位作者的写作中,明白一点决定文章中“叙”和“议”比例大小的道理。(板书:读后感两篇)  相似文献   

6.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7.
此真实课堂有两层含义,一来这是作者课堂教学的真实记录,二来这是和作者的“虚拟课堂”相对而言。作者正是受自己的“真实课堂”的启发,创作了《朱海军虚拟课堂》——作者相信它能成为与“郑渊洁童话”并列的青少年读物。正当“虚拟课堂”在网上连载并好评如潮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朱先生于2000年9月11日因心脏病猝死于深圳的寓所,年仅33岁。此文根据作者发表在网上的《“朱海军虚拟课堂”正式开课启事》和《我这样当老师》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按部就班地完成计划,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用什么策略来巧妙应对这些“意外”呢?★因势利导在“感知球的特性”活动中,我选择了两个鼓瘪有差别的球,首先请幼儿上来摸摸证实一下,接着我又请了两个幼儿来拍球。本以为,一定是那个气足的球跳得更高,结果却与其相反,这是由于球受力不同所引起的。该怎么给幼儿解释这个现象呢?为此,我先让两个球从同一高度掉下去,证实同等条件下气足的球跳得高。然后,我按照力气大小把幼儿分成两组,各组轮流拍这两个球,让幼儿在操作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9.
此真实课堂有两层含义,一来这是作者课堂教学的真实记录,二来这是和作者的“虚拟课堂”相对而言。作者正是受自己的“真实课堂”的启发,创作了《朱海军虚拟课堂》——作者相信它能成为与“郑渊洁童话”并列的青少年读物。正当“虚拟课堂”在网上连载并好评如潮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朱先生于2000年9月11日因心脏病猝死于深圳的寓所,年仅33岁。此文根据作者发表在网上的《“朱海军虚拟课堂”正式开课启事》和《我这样当老师》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0.
骆亮亮 《考试周刊》2009,(44):53-54
“读懂课文”要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转换。依据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呈现了两个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幽径悲剧》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到“读者”的转换。《孔乙己》则重在引领学生经历“读者”到“文本”到“世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寓言是通过假想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渔王的儿子》就是一篇寓言。作者从成功渔夫的苦恼着手(权且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于司空见惯之中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孩子们总是在自己的实践中积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条路径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渔王”正是因为没能看清这一点,没能给孩子独步人生考场的机会,“只传授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所以最终导致他的三个儿子虽然拥有渔王丰富的成功经验,但“纸面”上的“教条”却没…  相似文献   

12.
从今天做起     
“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日。”这是法国拿破仑的一句话:“努力请从今日始”。这是明代文人文嘉的一句诗。这两句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成功,请从今天做起。  相似文献   

13.
见到广西《中学文科教学》1985年6期里《<范爱农>备课手记》一文中称“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说是“鲁迅”为作者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署名,而绍兴光复在1911年,岂有预先使用七年后才出现的名字的道理?于是便断定“这是作者在细节上的失误。”好象还有两家语文刊物也刊出了类似的文字。其实,依我看,“失误”倒不在鲁迅,而在《手记》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14.
阳光地带     
小编提示: 本期“作文材料宝典”有一个特别的作者——普京。他是个闻名天下的铁腕人物,他是个神秘的前克格勃成员,但我们现在才看到他的文章。总统“挨打悟出的道理”是什么呢? 王小丫是很多人喜欢的主持人,让王小丫和作者深深感动的选手是什么样的?从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棋”,“回忆是有毒的”,余秋雨和王书春两位写家文字及思想都是美的,这次他们会引你做怎样的思考? 本栏主持:同时  相似文献   

15.
有妈妈来问我:“小巫啊,怎么才能让我家宝贝儿更懂事呢?磨破了嘴皮子,道理说了一大堆,他就是听不进去。”我回答,“让他做家事。”  相似文献   

16.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思考题 ,要求学生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印证和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七律诗的一些内容。其中该诗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泪” ,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和文中“不几天 ,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 ,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两句来印证理解的话 ,“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母亲因担忧作者当时的险恶处境而落泪 ,这样理解固然是有道理的。因为鲁迅 1 93 1年 4月 2日在《致李秉中》信中对此有一段说明 :“上月中旬 ,此间捕青年数十人 ,其中之一是我学生 (或云…  相似文献   

17.
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拨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喷发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但作者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伴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备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感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套,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18.
黄珍 《陕西教育》2007,(10):17-17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寓言。它们都是通过讲述一个情节简单、形象显明的故事,进而告诉人们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每则寓言都有“故事”和“寓意”两个方面。通过寓言教学让学生分析寓言形象,了解故事内容还不够,还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寓言教学的难点所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墉 《新读写》2008,(3):11-11
“不会舍,哪来得”,这是经验之谈,富有哲理意味。作者的话是说给孩子听的.当然.也是说给所有不懂得舍的人听的。“舍”和“得”之间的辩证关系,被作者阐述得明明白白,读书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也许,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在于“语”、“文”也。如果一堂语文课只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明白了道理,然后朗读一番,喊几句口号,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文性强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感受情的基础上,找到这情的源头——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感受言语形式的特殊中来进一步加强情的落实,升华情的感受,这就是我听了《将心比心》一课的一点想法,“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这“温暖”应来自带有温度的“言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