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诗仙——李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多有寻仙访道的思想贯于其中,飘逸如仙,故称为“诗仙”。据《诗话嵬龟》载:“宋景文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相似文献   

2.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师读”;是进入境界的读,读得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读得孙老师“得意”地“讨”学生的掌声。李白是“仙”,写的诗极度的夸张、有着非凡的想象,但并不全部是浪漫。在诵读《秋浦歌》中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时。孙老师是“极度”的“夸张”,指导学生时要求读出“三千丈”,而不是“三丈”“三十丈”。孙老师收放自如,诵读得使人感觉仿佛站着一个李白,坐着几十个小李白。坐在台下的我也恍如走近了李白。在这人情入境的诵读中,孙老师和他的学生悄然走近了李白,有的说,要读出意境(孙老师随即表扬这是行家说的话);有的说,看似夸张却是极其的真实(孙老师很高兴,说这是鉴赏家的点评)。是啊,真实是可以用极度的夸张写出来的呀!诗仙,不愧是诗仙;诗仙,到底是诗仙。诗仙,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3.
诗仙李白与儒、佛、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鹰 《现代语文》2010,(3):22-23
李白是盛唐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一生的坎坷,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李诗的内涵。读李白的作品,会发现诗人有着怎样不堪回首的昨天、怎样矛盾重重的今天和怎样豪情万丈的明天,伴着诗人一生的追求、迷茫与期盼,一个飘然若仙的“歌者”唱着心曲,走近了我们。  相似文献   

5.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沈美庚 《天中学刊》1999,14(6):63-66
李白的仙道思想已经不是神仙说中的仙道思想,而是天地所以然的“道”,是自然法则。李白对神仙有时肯定,有时否定。一方面否定神仙的存在和神仙说,另一方面肯定“神仙”的无拘束性、自由自在性。李白受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庄子哲学的影响很大,他把自己比喻成“大鹏”,作为与天地精神来往的象征的“大鹏”意象总贯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一位具有“仙才”的伟大诗人 ,他“仙才”式的人生社会经历 ,神奇而不羁的创作个性和超尘脱俗的人格思想及深沉的忧患意识 ,形成了具有李白特色的醉态诗学思维。这种思维使得诗人诗兴焕发 ,才华灵动 ,神采飘逸。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散发着醉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中对自我的仙化倾向阮堂明人们每每好以“仙”来称呼李白,比如称他为“谪仙”、“酒中仙”、“诗仙”等,这种称誉一直沿续至今。如此统一地以“仙”来称呼李白,在古代的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启示我们,此种称誉之中体现了对李白人格品貌的本质认识与理解。值...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想】 《将进酒》是李白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的劝酒诗。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对仗句点缀,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曲折回环,“词语迅快”(王安石评语),宜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来深入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激流。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低沉处还它个低沉,高昂处还它个高昂。”情感还原是美读关键,因此要在明确每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后指导学生美读.在以声带情的美读中进一步加深对全诗情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梦》的主题脉络的传统看法是: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光明世界的追求,有建功立业的一面;但同时又宣扬了寻仙访道及时行乐的思想;认为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应受到批判。《梦》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天姥幻境。《梦》可分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部份。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部份。海客谈的瀛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寻觅,说明李白对寻仙访道已不感兴趣了。越入讲的天姥山却是实在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四万八平丈”的天台山对此也要“东南倾”了。诗人由梦前向梦境过渡。天姥山“云霞明灭”,诗人自然地“因之梦吴  相似文献   

11.
醉仙上网     
诗人李白凭借一首《静夜思》力夺“思乡杯”诗文大赛桂冠,立时在世界华文诗坛上名声大噪,而李白本人也因此获得“奔四”电脑一台。对于诗文,李白是一等的“高手”,而对于电脑,李白最多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学》在2010年第五期的“课堂观察”刊登了《在思辨中知人论世》一文.文章分三部分,分别是:课堂回放、执教者与观察者对话以及观察者论“知人论世”.在该教师的口述中,其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鉴赏孟浩然其诗其人”.其相应的课堂流程也是为着实现这个目的而环绕开展.该教师说:“我们在‘知人论世’时,往往并未达到读其诗文进而知其人.”  相似文献   

13.
4月26日晴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本学期,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可我更迷恋宋代诗人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十二岁能诗赋文,  相似文献   

14.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183;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盛唐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一生的坎坷,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李诗的内涵。读李白的作品,会发现诗人有着怎样不堪回首的昨天、怎样矛盾重重的今天和怎样豪情万丈的明天,伴着诗人一生的追求、迷茫与期盼,一个飘然若仙的"歌者"唱着心曲,走近了我们。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一位号称“诗仙”,一位号称“诗圣”。这两个雅号冠在两位大诗人头上,是再恰切不过了。“仙”让人感到豪放、飘逸;“圣”令人感到端庄、肃穆。“仙”是超凡的形象,自然天马行空、来去自如;“圣”是人中精英,受崇人世尘寰。古代人用比喻对两位大诗人加以褒誉,正与当今我们所说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所形成的文风相吻合,一位作家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去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与前人的昭示、同辈的影响有关,更与其本人的世界观与性格密不可分。所以创作方  相似文献   

17.
傅丽霞 《山东教育》2002,(14):27-29
在语文教学加大了文学教育的今天,有两个问题须注意:一是只读作品,追求接受者与文本的沟通,一概不讲作者;一是将作者、背景概念化,缺乏对作家思想、精神、文化人格的深入了解。这两种倾向都未重视文艺美学方法论之一的传记研究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还缺乏必要的意识和认识,不太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中国传记研究法历史悠久。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近代王国维也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相似文献   

18.
<正>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勾画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诗人不同,诗风也不同,例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  相似文献   

19.
可爱的木头     
有一名小读者来信说:“我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班干部部当不上,事事都不如别人……”读了这名小读者的来信,编辑想到了下面这个小故事。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对自己进行一次全面而又客观的分析,找到自己的优缺点。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有短处,也会有长处。大诗人李白曾热情洋溢地抒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他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0.
师:北宋大诗人苏轼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这篇文章中,李密是怎样陈说他尽孝道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