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教育断想     
●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的多!●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学生崇拜…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一次教学,生命涌动“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诺曼底”号遇难》)我听着学生满怀激情的朗读,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船长,面对着死亡,他心中想到的却是别人。想必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感染,有的学生眼里甚至噙满了泪花。我被感动了,当然也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突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船长没有坐船到‘玛丽’号上去呢?”“课文中说,他像一尊黑色的雕像沉入了大海,他应该会抱起一根木头或…  相似文献   

3.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4.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一所初中,我听着几位仅有几个月教龄的新教师聊着“为师”的感受。一位说:“蛮开心的,特别是当有些学生主动与我说话时,直觉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一位接着又说:“那些学生可喜欢我们了,只要他们知道双休日我们住在学校,即使不上课也会往学校跑,到我们的寝室来。”这时,有一位说了自己的另一番感受:“学生真的对我们这些新教师很好,可我不知道把握怎样一个度来回应她们。看看自己身边的‘老教师’很少有像我们这样做的。如此‘亲密’下去,我还会有教师的威信和威严吗?”  相似文献   

5.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6.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7.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为了强化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作用,四十五中高二(2)班日前召开了“向爸爸妈妈请教一条人生格言”的主题班会。四十八名学生在会上谈了爸爸、妈妈教给自己的一条人生格言和自己的思考。戴筠同学说:“爸爸告诉我:‘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奉献,不是索取。一个人闪光的生活就是对祖国的奉献。’”赵洁说:“我爸爸告诉我,‘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爸爸嘱咐我要多读书,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最不会支配时间,所以爸爸送给我四句话:‘勤劳的人珍惜时间,有志气的人赢得时间,懒惰的人浪费时间,无知的人消耗时间。’”  相似文献   

8.
张丽钧 《河北教育》2010,(10):43-43
与一个同行谈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他说:“现在都已经是‘后喻时代’了,学生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设计未来,教师不宜多插手,‘价值强加’是不会讨人喜欢的。”  相似文献   

9.
一、引导主动参与,诱发创新思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应充分引发学生阅读的“未知领域”,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下结论,“把判断挂起来,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一切都在阅读中,一切都在探索中。让学生在阅读探索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过程登上讲台开始讲课。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应是先看图后学文。当我出示课文插图后没有马上进入教学,而是征求…  相似文献   

10.
解詞的教訓     
教师说:“‘似乎’是很象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造句曰:“我似乎我的媽媽。”教师說:“‘永垂不朽’是精神永存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写信給在部队里的哥哥说:“祝你永垂不朽,”教师說:“‘波澜壮闊’是大規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上课伊始,学生就问:“什么是‘先令’和‘便士’?”如何处理这个似乎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先令”和“便士”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并且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币值大于便士。接着,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等于多少便士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粗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便士’得出的答案。”稍微细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5便士,因为‘我’买火柴还用了1个便士。”更细心一些的学生说:“‘我’买火柴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英雄船长的形象,向人们宣扬应承担的社会道德和责任。读罢本文,哈尔威船长在危难关头表现出的英雄品质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令我们景仰和学习。一、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当可怕的海难发生后,船上“一片混乱”,乘客“惊恐万状”:“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海水哗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在这“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的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祝福》的课堂上,讨论十分热烈。有学生说:“文中的‘我’明白事理,为什么不去启迪祥林嫂并且帮助她,帮她摆脱封建思想,给她支援,也许能使最后的悲剧不会发生。”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看法,“‘我’和四叔是亲戚,可为何相见谈话却总不投机?”“为什么‘我’刚回来,就想离开?”……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15.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16.
[案例 ]笔者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去”时 ,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 :“大家是不是去过水站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 ,学校很近的地方有一个水站。那儿的水特别清澈 ,同学们都去过。所以当我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表示自己去过。然后我又问 :“如果是你一个人 ,站在那清澈的水边 ,会是什么感觉 ?”许多学生都吐了一下舌头说 :“那挺害怕的。”于是我便说 :“柳宗元所说的‘以其境过清’的‘清’ ,就是大家说的那让人‘害怕’的感觉 ,所以他才说‘不可久居 ,乃去 ,’。”此后 ,又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如何被贬永州 ,…  相似文献   

17.
妙语解尴尬     
有位身材矮小的教师到新班上课,刚进教室有的学生就失口而笑,还有的在窃窃私语。教师见状不急不躁,微笑着说:“同学们,我曾因为自己身体矮小摔碎过几面镜子。今天我能够博得大家开心的一笑,这证明我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取同学们之‘长’来补自己之‘短’,努力‘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8.
《教师备课手册》在学生心目中,可以说是一本权威著作。教师有,有的学生也有;老师用,学生当然也可以用。有一次,课上我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石拱桥》文后习题:“课文题目改为‘中国古代的古拱桥’是否合适?为什么?”这时一个同学匆忙翻找课本下“藏”着的《备课手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应试教育也好 ,还是素质教育也好 ,课堂教学始终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讲好课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善”讲不善“听” ,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 ,尤其是语文教师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己任 ,自己的听辨能力过不了“学生关” ,又怎么能训练好学生的听话能力呢 ?教育心理工作者调查认为 :在日常生活中 ,听占 4 5 % ,说占 30 % ,读占16 % ,写占 9%。所以 ,我以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做到善讲与善听兼顾才行。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与‘本’ ,不可偏指…  相似文献   

20.
教学《在炮兵阵地上》时,我正指导学生阅读品味彭总饭桌上的一席话,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彭总明明说自己‘只错了一句’,为什么却说‘我又说了错话’呢?这个‘又’字不是说明他说的错话不止一句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把‘又’拿掉反而好一些。”这一串连珠炮的提问,原来是对“又”字有意见。我正想用三言两语解答,可发现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且慢,看他们怎么说。我扫视全班,问:“你们的意见呢?”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寂之后,一双又一双的手举了起来。一同学说:“我觉得彭总根本没有说什么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