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虫子的婚姻     
我和虫子同他的哥们儿王八在一起吃饭。王八抬头看了看我,问虫子:“你当时怎么认识你媳妇的?”虫子看着我,诡秘地笑了笑:“party上认识的。第二天她就给我打电话,说:‘虫子,今天月色不错,你约了哪个MM呢?  相似文献   

2.
王慧  吕欣  黄媛 《青年记者》2008,(12):110
闲来无事,转到小S主持的《康熙来了》。这期她和蔡康永“踩”的话题是罗大佑。话题不太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小S的精彩表演。即便是有人说我庸俗,我还是要说,我喜欢小S的风趣和幽默。我不会把小S说得无限好,但是,我认为小S的确有才。她能够在大俗之中慨叹人生,俯仰天地,这就是才气。转念—想,如果小S在央视的话,她又能如何呢?她会成为喊“耶”的周涛?还是成为举起右手,歪着头,说“你确定?”的王小丫?说白了,央视的女主播缺少的就是一份风趣和幽默。  相似文献   

3.
将心比心     
《档案与社会》2004,(3):1-1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手。当她道谢的时候。那位妇女说:“我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有个众芳谈茶的场面。那位凤辣子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结果赚了林妹妹的一句“讨人厌”。可也是,林黛玉乐于给贾家作媳妇,那是因为有个宝哥哥,仅为喝杯茶就要人家作媳妇,未免有点霸道。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在产生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后两个世纪,还真有怕“成为他家的人”,而不敢喝“他家的茶”的事。30年代在上海,有个善写“妹妹我爱你”之类的作家,受到同行的鄙视;鲁迅曾讽刺此人的“小说学”可概括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那人不甘寂寞,大肆…  相似文献   

5.
这个女人说:“由于你不能忘怀他,所以他再也不可能长眠,他也不可能安息.”不知生,毋宁死.如果要用一个断语来描述法拉奇之奇,再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是的,我,我问、我听、我说、我观想、我写,我创造的唯我的新闻现实.这不是说法拉奇的新闻写作带有虚构的成分,只是强调她从“我”出发,从“我”站立的方寸之地观照被政治、战争、国与族群、人类这些大命题笼罩的“可怜虫”,不失为一种智慧之选.  相似文献   

6.
我和张宁同志相处共事17年了。她那直爽的性格,干练、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给我印象极深。特别是她任局长三年来,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和震惊寰宇的业绩,但平凡工作中的敬业精神,默默无闻中蕴藏的以事业为重的奉献精神,时刻撞击着我的心。新官上任先“洗脸”1999年,张宁同志“多年媳妇熬成婆”,机遇把她推上了局长的位子。但她面临的工作并不轻松。由于种种难以言明的原因,档案馆库房暴满,乡镇机关90%以上没建档,县直机关档案工作部分滑坡。工作千头万绪从何做起?张局长说:“咱穷要穷得干净,先把‘脸’洗干净再说。”…  相似文献   

7.
按说上海市长宁区档案局局长方惠萍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人,采访她应该不难,但其实不然。我们在她办公室一坐下,她就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看到我们掏出采访本,她显然有点不安,“我个人真的说不出有什么先进事迹,工作是大家做的。”  相似文献   

8.
启兰 《出版参考》2008,(2):33-34
“有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不用去猜测叶莉跟我在一起是否因为我的名气或因为我的钱。我们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互相了解——尽管那时候她总是说‘不’。”这就是篮球巨星姚明,对自己和叶莉恋爱史的概括,他们的爱情,慢慢发芽成长,然后含苞待放,在今年8月6目终于开出了幸福的花朵。  相似文献   

9.
俗亦可耐     
佚名  昕彤 《出版参考》2006,(4):15-15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他的“俗”是出了名的。小布什竞选总统时,请他出谋划策,这么严肃的事情,他很“俗”地建议布什:“要看懂选民的脸色.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然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看来。交际过程中的“俗”,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俗”,所以易懂。因为“俗”,所以容易传播。也是这个“鲍大人”。在他还是家具推销员时,  相似文献   

10.
思思 《新闻天地》2007,(11):38-40
“有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不用去猜测叶莉跟我在一起是因为我的名气或因为我的钱。我们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互相了解——尽管那时候她总是说‘不’”。这就是篮球巨星,对自己和叶莉的恋爱史的概括,他们的爱情,慢慢发芽成长,然后含苞待放,在今年8月6日终于开出了幸福的花。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对我说:“你去采访一下黄薇同志吧!她的历史挺生动的,可是知道的人却不多。”然后他如数家珍似地把黄薇的历史给我“兜了”出来。我动心了,决意写她。可是一见面黄薇同志却阻挠我:“不要写,千万不要写,我没什么好写的。”说话时语调的轻柔,使我难以想象,她,就是那个在日本宪兵鼻子底下办地下抗日报纸的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同志生性恬淡,温雅,乐观,豁达。她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前几年已经离休,但她整天在家忙个不歇。她说,离休是离休了,可比上班还忙呢。她的案头上,整齐地叠放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一沓沓的稿纸堆放在那,显然是主人常用得着它。小小的客厅里,布置得相当典雅,书橱里随便置放了几件工艺品,一壁墙上还悬挂着一幅以浓重的墨绿色为背景的油画——“乡村”,那清逸的水色山岗,使人顿生一种超然,澹泊、宁静之感,似乎透露着主人的情愫。“您说您很忙,都忙些什么呢?”我问。“喏。”她递过来一叠稿纸。这是她离休后写的《回到抗战中的祖国》一书的前言和目录。这本书  相似文献   

12.
在回来的地铁上,我又遇到了那个卖报纸的中年妇女。说又,是因为能经常见到她。卖报纸的人很多,但我没见过第二个人比她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别的人只叫嚷“看报啦,5毛钱一份”之类的,而她却带着解说,把报纸上的无聊新闻描绘得活灵活现,非常吸引人,因此总是见到有人掏钱买她卖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14.
博士的学问     
万芳的爸爸妈妈都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了。当初我反对他们去,说芳芳都读小学五年级了.你们又有工作.还去美国念什么书?儿子媳妇说他们单位就他们两个不是博士.丢人现眼抬不起头不说,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低人一等。于是.就把芳芳丢给我一个孤老太婆.两个人就双双飞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我的身板硬朗。照顾芳芳的吃喝拉撒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偏偏我没文化,辅导不了她的功课。儿子媳妇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临走时交代我.说没问题.咱楼上楼下楼前楼后住的都是博士.他们的学问大着呢。芳芳遇到难题就去问他们。  相似文献   

15.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16.
相传,我国某地有一老翁为儿子娶了个聪明贤慧的媳妇。消息传到县城里,县太爷又是羡慕,又是恼恨,决意前去找老翁的碴儿。有一天,县太爷来到老翁的家,气势汹汹地对老翁说:你的媳妇不是聪明绝顶吗?现在我有三件事你得在三天里为我办好,如办不好,拿你是问。这三件事是: 一,给我找到一头公牛生的牛犊来; 二,给我把整个大海都灌满青油; 三,给我扯一块遮得住整个蓝天的黑布。老翁一听就傻了眼了,这些根本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有话直说     
老纯 《新闻世界》2005,(6):41-41
别看我是正处级干部。但见市长一面很难,还不如俺媳妇呢。“你媳妇?”是啊,俺媳妇充其量是个股级干部。还是聘用的。“你媳妇是干什么工作的?”俺媳妇是三星级酒店餐厅的领班。  相似文献   

18.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19.
她是戈壁滩上的光辉,那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就只能是戈壁滩上的石头和砂子了。其实不对,戈辉的妈妈解释说,“戈辉”意思是拼搏奋斗,博出一片光辉天地。 9月27日夜幕降临的时候,第四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明星演唱会”的主持人许戈辉,身穿一件无袖黑底红花的连衣裙,走进“浏阳河之夜明星演唱会”的大厅,脚步轻轻盈盈,很淑女的。我不知道,她真是一  相似文献   

20.
暑假里我回苏州,与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我需要餐巾纸,招呼服务员,称她“小姐”。我妹妹说,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你叫她小姐,她要生气的。我问为何,我妹妹说,“小姐”会让人有“不正经女子”的联想。我问那该怎么称呼。我妹妹说,现在都叫“美女”。但是,我还是叫不出口,总觉得用“美女”称呼招待员听上去太轻浮。这令我想起网络称呼语“亲”,有人研究说,这是从韩语来的,原意是“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