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汉代以前优人的“优笑”表演中,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要素用口语说故事,已经有所表现。由汉至隋,俳优表演中“说”的特征被日渐放大,与口头小说合流,在以娱乐为主的同时又增强了故事性,成为俳优伎艺中的一个独立表演项目“俳优小说”。俳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特征,是唐前“说话”伎艺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说书伎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近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中出土的“说书俑”塑象(见《人民画报》1959年第九期31页),知汉代已有了说书艺人。隋唐时期,说书伎艺渐趋兴盛。到了宋代,由于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在隋唐民间“说话”的基础上,再接受唐代民间变文和传奇文学等的影响,“说话”有了高度的发展,它成了一种全新的说书伎艺。“说话”在宋元时代备受欢迎,而尤以“小说”一家为最。在长期而广泛的流行过程中,经过广大艺人的加工创作,“小说”形成了它自己固有的形式,带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言笔记小说和杂著是宋代话本小说题材的主要来源。题材的选择和加工由小说伎艺人承担,宋代的书会才人是否参与了话本的创作很值得怀疑。小说伎艺人既是话本的加工者又是演出者,一方面使得小说伎艺反映生活迅速、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又阻滞了小说伎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文体新变是中长篇小说比较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在借鉴西方文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奇”“诗歌”“戏曲”等文体资源,呈现出“文备众体”的特征。与此相适应,这些小说在叙事上由“叙述”转向“说话”,并于“闲聊”“絮语”之中,表现出鲜明的杂糅化特征。这些小说在文体和语体上探索实践对其叙事结构产生影响,不仅使其获得了“完整时间长度”,也使其拥有了“共时态”的叙事空间,展现出了时空体组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小说中,作为古代小说题材流派重要支脉的英雄传奇类小说,无疑是因最缺乏“时代”光彩而为人所轻的。其实,如果不作狭隘的功利价值评判,而还原为小说的审美批评。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就小说的艺术发展而言,近代传奇小说在某些方面的创造,乃是最具有“近代”意义并因而成为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桥梁。对此,我们不应忽视。现试举二例说明之。一包容式叙事结构的创造。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由于受说话伎艺单线叙事要求的影响和限制。结构比较简单。我在《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中,曾把包容式结构出现以前的传奇叙事结构,归纳为连环式(连串式)和…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中的“杂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相似文献   

8.
宋人“说话”家数问题,迄今尚无定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清宋元时代“说话”与“小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本,可以得出“小说”、“合生”、“起令随令”、“商谜”新的四家说。  相似文献   

9.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  相似文献   

10.
隐性交际关系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对话是一种非自然的对话形式,一方面遵循美学和主题的意图而形成,另一方面,许多自然对话中有效的原则和存在的交际同样适用于小说语体。隐性交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交际形式之一,其形成既有说者的“无心”,也有说者的“有意”。进入这一交际形态的各方的关系,显然不同于显性交际。小说充分发掘了隐性交际关系的潜在功能,为塑造人物形象、贯穿故事情节、烘托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寿亲养老新书》是编定于元代的老年养生著作。其内容博杂,在形式上具有多种文体之元素。这与该书的编纂宗旨及广博的征引有关。书中辑录前贤言论者近乎语录,记述奇事佚闻者类似魏晋小说。特别是其中征引了大量宋代笔记,资料性和史料性较强,以散体为主,逐条叙述,堪为宋代笔记余波;又与明季清言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有近似之处,可谓明季清言滥觞。因此,该书的文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宋代笔记与明季清言之间演变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河南志》有赖徐松辑自《永乐大典》而得以为世人所了解,特别是经过缪荃孙的校正,再加之高敏的点校而得以广泛流传。该志书是在宋敏求《河南志》的基础之上,经过元人的补充整理而最终成型的。而宋敏求的《河南志》则是对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完善升华,表明此书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该书使洛阳的城市沿革系统化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宋代画学中的"天机"及其儒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机”在宋代画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思维范畴,还有着多层面的深远奥义。“天机”的本质要义渊源于《易经》中的“畿”。庄学中的“天栈”是对《易经》中“畿”的发展,宋代儒学又对“畿”有所深化。画学中“天机”充分体现它的哲学品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5.
武松有"花荣之雅"是金圣叹提出的观点,迄今未有人作过具体的论说。从小说文本的分析可看出:多面的武松确有与花荣相似的"雅",那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人不知而不愠"的沉着从容的"雅量"以及言辞的得体。弄清这一点,对于更好地把握武松和花荣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于有效地纠正刘再复先生在《双典批判》中对《水浒传》、对武松的片面批判恐怕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6.
《庚子销夏记》是清初孙承泽重要的题跋文字。“题跋”认为在收藏和品评书法的研究中,应建立在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为主要代表的晋法框架之内。这一思想不但显示了对碑刻书法的重视,而且对汉隶、清季隶书的振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使人们在收藏和品评书法时认识到初唐楷书皆取法于王羲之,并明显带有隶书的特点。唐代的楷体直到柳公权才意法皆备,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显示出居于正统地位的宋帖是以“气韵朴厚”为审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刘培是目前辞赋研究界和宋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宋代辞赋研究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北宋辞赋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对北宋辞赋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对北宋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辞赋为着眼点,对辞赋文献以及与辞赋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与北宋文学相关的学术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力求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背景下,在辞赋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勾勒宋代辞赋演变的脉络。该书以学术文化的视野来关注文体发展,以文体发展的着眼点来反观学术文化的具体演进轨迹,对文体史的书写方法做了打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记录古代民风民俗的优秀专著众多,描写北宋京都汴梁节物风流的风俗志作品《东京梦华录》堪称其中之一。该书所记述的内容,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礼仪,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领略到北宋发达的经济和繁华的城市生活。书中记述的"官"与"民"的生活习俗呈现出开放性、和谐性和丰富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宋代为配合武举、武学的考试、教学所需,由官方整理、刊布《武经七书》。《武经》勘定本与其它各本相比,有如下改动或不同:第一,删去了对君王不利或不礼貌的言辞;第二,强调“义”;第三,删去了与军事关系不大的内容;第四,在文字上受古文运动影响,语言简洁而意义显豁;第五,偶有误改。宋人所选的《武经七书》在思想内容上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强调仁义道德,注重礼仪;在文武关系上,则侧重于“文”。  相似文献   

20.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文章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等各本异同的基础上,就"大小大、烦恼、浑沦、节掯、困善、潦草、秋采、提撕警策、偎风躲箭、絮"等方俗口语词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