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成绩优良、遵纪守法。但心理学家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发现40%-60%的优秀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专家们认为:“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教十多年,不止一次地接收从重点中学“休学”后转来的优秀生,在与这些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包括教学接触、日常观察、谈话以及对待考试、成绩等方面,我发现,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存在困扰和问题,专家们把它们概括为“优秀生心理综合症”。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给我们的印象总是聪明认真、好学上进、成绩优良、遵纪守法的。但有较多资料显示,在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很多人的心理并不健全,50%左右的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心理学家经过与这些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个别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他们是一群需要关注的特殊人群”。“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追求完美。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好,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  相似文献   

4.
谈谈“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彬 《湖南教育》2002,(23):23-24
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两位老师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40-60%的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 他们是一群需要引起关注的特殊人群。他们在心理上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已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心理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情绪稳定性差、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而在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访谈中发现,不少优秀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综合征”。某校一初三女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曾在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她要求自己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必须用来思考和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遵纪守法。但心理学家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发现40%~60%的优秀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近日,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的李娟副主任和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昌兵主任,希望能帮助优秀生解开心理的困惑。困惑一:过分追求完美已经上初二的小王聪明好学,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他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好,便惴惴不安。对同学们,他看谁都不顺眼,觉得他们素质低。…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给人们的印象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但实际上在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40%~50%的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其中女生比例更高,这是一群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8.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优秀学生”是则是指各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有些“问题学生”离“优秀学生”虽然看起来有很大一段距离,但并不是不可逾越。作为老师,在很多时候是可以让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转变成“优秀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优生”的心理偏差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生”的本意,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现实中,在“虚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认的只是考试分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数论英雄,强化了“学”的分量,无形中削弱了“品”在“优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优生”在“分数至上”的情境中成长,逐渐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然而,这些偏差和缺陷,往往被老师忽视。对于这些存在思想偏差和行为缺陷的“优生”,如不及时教育转化,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优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心理健康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情绪稳定性差、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而那些优秀学生总是给人一种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的印象,很少有人把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们联系起来。而在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访谈中,发现优秀学生中患有“心理综合症”的达40%以上。中小学心理咨询案例统计表明,重点学校的优秀学生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者明显多于普通学校的一般学生。深圳市某重点中学一位15岁的初三女生,各科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曾获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广东赛区第一名。她要求自己每天的所有时间都必须思考和学习,与人交谈…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调节“情感”与“心理环境”对声乐教学的作用,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内在潜力的发挥。本文就声乐教学中怎样调节“情感”和“心理环境”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非典”时期京渝两地民众社会心理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京渝两地的556名民众进行了“非典”疫情中风险认知及其社会心理行为预测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典”期间,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总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他们在风险事件的认知、影响风险认知的信息因素和社会心理预警指标几方面总体表现是正常和适度的。调查期间政府的防控措施对稳定民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非典”期间,处在不同疫情状态下的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所处的不同疫情环境而引起的,而且也仅是程度上的而非性质上的。本调查结果可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民众心理行为的有效疏导提供对策建议,为未来建立我国民众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师生“心理相悖”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相悖”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政治教学目标的实施。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变师生“心理相悖”为“心理相容”,努力建立起师生间的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切实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朋辈心理辅导”又称“同伴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同学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其他同学或朋友给予心理开导、鼓励、安慰和支持的过程.并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班级又称“班级心理委员”)是指与同学这一群体处于同一等级、同一“辈分”的热心于关心同学心理健康,并经过培训在同学中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诚信心理问卷,对1008名中学生在诚信倾向、诚实认知、诚信监控、诚信体验、信用认知等五个方面的诚信心理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诚信心理发展特点是:在年级、性别、学校所处位置、学习成绩等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变量上,中学生的诚信心理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生的诚信倾向和诚信体验两个维度好于女生,而诚信监控不如女生好;高二年级的诚信水平最高,与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三五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的诚信倾向明显好于城镇学生,但诚实认知和诚信体验不如城镇学生好;优秀学生的诚信监控优于非优秀学生,而信用认知不如非优秀学生好.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聚在一起,每每淡及班级工作时,无不感慨教学之苦,班级管理之难,而叹息最多的莫过于学生素质了。大多数班主任对班里的后进生绞尽脑汁,苦口婆心,倾于心血,而对优秀生却“信马由纲”,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诚然,后进生确实给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班主任对其狠“抓”重“敲”也不悖于常理,但是若只偏重对优秀生的“修剪”,班级工作不会有大的提高。这也是一些班主任时常抱怨劳而无功、班级工作久滞不前的原因之一。优秀学生品学兼优,在整个班级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班主任经常性地表扬和奖励,必然会刺激优秀学生一味追求奖励和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利益地强烈欲望,强化了优秀生关于奖赏的片面认识。久而久之,在优秀生的心理上便产生了一些“障碍”和“缺陷”,而这些毛病又往往被其优秀成绩所掩盖,即便看到了,也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可爱的毛病”。这些都是优秀生进步的障碍,如果不及时“修剪”,非但“优”的资本保不住,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和后进生。  相似文献   

17.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第一,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勤俭意识差、吃苦精神差、合作意识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处理问题能力差等问题,团委会、学生会、年级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消费辩论赛”、“中华美德比赛”、“战胜困难”主题团会、“爱我中华”演唱会、体验“一日夏令营”和校园劳动赛等活动.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塑造自己健康的心灵和美好的形象。第二.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喝酒、吸烟、说脏话、打架、上网吧等行为,认真分析成因.利  相似文献   

18.
评论界一般习惯于把“静”同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联系在一起 ,似乎“静”是其精神气质的全部 ,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 ,在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静”的面罩之下还掩藏着同等重要的“动”的一面。“动”是他们心理矛盾引发的心理波动 ,在内涵上丰富多彩 ,在消解方式上多种多样 ,在其文学创作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电子游戏”达到痴迷程度,有的学生对小说达到废寝忘食程度,为什么?就因为游戏、小说能带来极大的心理快感和心理满足。可见,如果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快乐的东西,就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就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如能充分挖掘“快乐”因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营造“快乐课堂”呢?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处在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时期,身心逐渐成熟,自尊心也正在增强,他们与社会接触增多,社会化程度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会影响他们自我价值和自我期待的实现,成为他们的“痛点”,他们害怕或怀疑别人谈起他们的“痛点”。缺乏自信;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重视,被同伴疏远,得不到所期待的东西;对别人的话特别敏感,对任何事物都有下意识的敏感反应,而且体验深刻,容易被别人伤害,这就是心理敏感。一、引发心理敏感的原因1.生活原因青少年个体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