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2.
“反学校文化”现象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其概念的内涵仍然很模糊,人们在界定“反学校文化”时存在诸多困惑,在实践中的引导策略也存在诸多缺失。从多学科视角有利于深入探索“反学校文化”的内涵,“反学校文化”有多层涵义,不同层面“反学校文化”的性质及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从多层面构建其概念体系,有利于针对性地引导“反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作为信息时代和新世纪的新兴事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着,它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人类社会生活的跨越时代的变革,很多人都在关注着影响我们生活的这二贴身事物。高校也出现“拇指族”,“拇指文化”盛行。本文从手机短信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拇指文化”的特点、作用,以便人们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更好的认识这一新兴事物。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对话交流中关注学生差异”、“在生活文化中关注课堂发展”、“在学习文化中关注规范课堂”,在一种文化的分享和创造中为学生创设一种促进其素质不断生成、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5.
“汉文化”概念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在有些地方存在着理解混乱和名不副实的现象。“汉文化”本意指汉族文化,外国人和一些国人也习惯称中国文化为“汉文化”;“汉代文化”、“三国文化”不宜被含混地称为“汉文化”;“汉水文化”、“汉中文化”更不能与“汉文化”概念等同。“汉文化”、“汉代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成过程复杂,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轻易称其为发祥地。  相似文献   

6.
技术哲学从经验转向到文化转向的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突破“经典时期”的困境后实现了其“经验转向”.经验转向过程中,在现象学的酶促下技术哲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倾向.文化转向后的技术哲学从一个文化的多元视角来开启技术哲学的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技术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影响进行双重聚焦,从细节上描述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世界,提供解决技术社会问题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7.
“教学”和“文化”是生活中很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的涵义似乎并不复杂,人们在使用它们时好像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歧义。但是当一个事物成为某个领域的特定的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就要对其中涉及到的概念作明确的界定,这时候,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教学”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的文化生态研究,表达了文学研究者企图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解释文学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需求。种族、时代、制度等因素都是研究文化生态与文学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重要视角。文化生态中的时代和制度程的两因素在傅璇琮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学文本的艺术分析、文学活动“回到历史现场”以及在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有效走向世界时,都需要关注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王啸 《内蒙古教育》2009,(17):51-53
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的揭示与理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站在生活论的立场上,“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可以说,作为人的安居之处的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  相似文献   

10.
我校的校训是“以人为本,文化关怀”。在我的“字典”里,“文化”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我校的“文化管理”,坚持的正是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生命性”原则。让每一位师生在校园里度过他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让他们的一辈子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从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这是办一所理想学校也是做一名真正的校长的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11.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相似文献   

13.
田晓 《商洛学院学报》2009,23(5):40-42,96
在众多历史性质地段充斥于城市的背景下,通过对文化、景观、景观文化各类名词的解释与概念阐述,表达出人与景观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人与景观文化的互动中出现了“营造”与“使用”,人与景观文化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将这些概念置于在城市历史地段这个特殊区域内,便形成了景观文化的继承性、积累性、融合性、地域性等特性。从而总结归纳出城市历史地段周边环境之间的相处原则和景观文化在城市历史地段的处理原则.使得景观文化与城市历史地段文化得到融合,这些已成为景观设计方面参考的基本处理原则。最终使景观文化肩负起传承与延续城市文脉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你难以阐释什么是文化,却很容易指称“非文化”的对象。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使用这个词,在“文化”概念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在《人论》中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  相似文献   

17.
课堂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体验某些“文化适应”,感受某种“文化熏陶”。数学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它必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情意世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文化,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特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的揭示与理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站在生活论的立场上,“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可以说,作为人的安居之处的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大学文化以“做人”为核心问题,西方大学文化则在源头上体现了对“求知”问题的关注。近代历史上我国大学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两种文化变革模式,都没能真正取得成功。应当在认识上恢复对我国大学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以珍视与辩证地态度审视我国大学文化传统,根据时代特点在对我国传统大学文化关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丰富对“做人”问题中“人”的理解,构建适合现代大学生长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概念的考证与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由来已久,也十分广泛。正是由于其“广泛”、没有定论,也显得庞杂、令人难以把握。文章在充分吸取学者们研究成果有益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作狭义理解的倾向,并且认为只有使用狭义的理解,其概念才是严格意义的文化。并在这个前提下将文化的概念表达为“人类社会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个概念所具备的六个特点,并从不同角度对概念的形成给予了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