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2.
一、称谓明职业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庖丁:庖是厨师,丁是他的名,庖丁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师旷:“师,乐官的称谓。西周金文称乐官为辅师或师,春秋时各国多称乐官为师。”师旷就是一个名叫旷的乐师。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师襄”。师旷、师襄均为春秋时期著名乐师。优孟:孟是人名,优是优伶,表职业,“优孟”就是一个名叫孟的优伶(唱戏的演员)。轮扁:轮扁是《庄子·天道》篇寓言中的人物,职业是造车工人,名扁,轮扁就是一个用刀斧砍木做车轮…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2年第10期发表了孔令昌先生《“庖丁”解》一文,对高中课本将《庄子·养生主》中“庖丁”的“丁”注为人名提出了异议。对于同一词语或名物的训诂见仁见智完全可以,有时候“二说并存”亦属正常。但孔先生断言“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未免绝对化了。诚然,《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海》均收有“丁”作“从事某种专门性劳动的人”这一义项,且均引“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句为书证,孔先生以这三种权威辞书为据,也是写商榷文的正常思路。据我们所知,《新语文》1997年第12期洪丽娣《“庖…  相似文献   

4.
《庄子》云 :“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是 ,即使庖人不做饭 ,尸祝也不应该离开自己的职守 ,去代替厨师工作。后人常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干别人经管的事情 ,颇有贬抑之意。我以为 ,越俎代庖未必不好。是褒是贬 ,是扬是抑 ,当看清对象 ,辨明是非 ,区别对待 ,断不可不分清红皂白。首先 ,当看被代者是否有治“庖”之心 ,理“庖”之德 ,掌“庖”之能。疱有勤惰之分 ,廉贪之别 ,庸能之异。倘是勤庖、廉庖、能庖 ,取而代之 ,未免有居心叵测之嫌。若是懒庖、贪庖、庸庖 ,代之何妨 ?试想 ,那懒庖也许有治庖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人公曾是一名普通厨师,三十几年来他立足本职岗位,苦练技艺,不断创新,将民族烹饪技艺发扬光大;他热心培养青年一代成才,无私地传授自己的独家绝技。三尺灶台边,他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昆仑名庖———记1997年度“中...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标点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标点不妥。“土橐”不是一种官职,释为“做官和依附权势”较妥。“植其杖”的“杖”是一种辅助性的劳动工具,“植其杖而芸”译为“拄着他的杖除草”。“走卒类士服”的“类”释为“类似、像”。“践华为城”的“践”释为“凭借”。文言断句注意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相似文献   

7.
“而后喻”新解□江苏连云港黄绍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系《孟子》名篇,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此篇,编者沿用名家传统注释,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为“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吐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所了解”,把“喻”释为“人们才了解他”。笔者执教多...  相似文献   

8.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寿”是“祝寿”吗湖北/赵功强《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如下一句:“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课本注释为:“〔为寿侯生前〕到侯生面前,举酒杯为他祝寿。”言下之意,“寿”即“祝寿”。对此注释,笔者不敢苟同。所谓“祝寿”,《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老年...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第78页注释①中说:“……作者(1896—1981)原名沈雁冰……。”其中,“原名沈雁冰”不妥。“原名”本应是作者的真实用名,而“字”则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原名”与“字名”不能完全等同,以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卖油翁》中的“睨”字,不同的本子注释不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释为:“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该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阅读》释为:“斜着眼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二册《周处》“为乡里所患”一句,课文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害。”《教学参考书》在“课文说明”中将“为”释为“被”,“患”释为“祸害”;在“关于思考和练习”中又将“为”解释成“被……看作”。我认为,课文注释在意思上虽说得过去,但不够准确,不能逐词落实。教参的解释则更有问题。第一、“为乡里所患”是个充当谓语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13.
《庄子·庖丁解牛》中有这样两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干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对“割”与“折”且勺注释是这样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尽管朱东润、王力这些名家都用此说,但  相似文献   

14.
释“茨”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于其中的“割”“折”“发”三个字.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读本》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注释详细精当,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还有利于学生自学。但根据“信、达、雅”——好译文的三个标准,我们觉得有些注释还值得商榷。现举数例如下:《鸿门宴》中的“从百余骑”,课本释为“以一百多人跟从他”。可是在《左忠毅公逸事》中“从数骑”却释作“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对“从”的注解前后不一致。“从”译成“以……跟从”不合乎现代汉语用词习惯。笔者认为,古文的注释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考  相似文献   

17.
《语文月刊》2015年第5期中《掀起成语的盖头来》称《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姓丁的厨师",这说法对吗?《庄子·养生主》(唐)陆德明《音义》说:"庖人,丁其名也。"《孟子·告子上》的奕秋,(清)焦循《正义》说:"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医师)和(名)、卜(掌管用龟占卜的人)徒父(名)是也。此名奕秋,故知秋为其...  相似文献   

18.
新老语文教材选取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把“子规”释为“杜鹃鸟也即布谷鸟”,笔者认为,这种“也即布谷鸟”的注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9.
《劝学》篇中注释(1)“[能水]指游水。能,动词。”这条注释值得商榷。“能水”怎么可以释为“游水”,而且还作了补充说明“能,动词”。这一补充就引导读者作这样的理解:“能”等于“游”。这是读者凭借整个注释的语言信息作出的唯一理解。“能”怎么等同于“游”?“能”是“能够”、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古文篇目中个别词句的注释,愚意以为尚欠斟酌,在此提出,仅与同仁商榷。一﹑《鸿门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同命”教科书中释为“和他们拼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古诗文对译》中亦然,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课文详释》中也把代词“之”释为“项羽”,“同命”释为“拼命”。诚然,樊哙原是一个杀狗的屠夫,对于这五大三粗﹑勇猛粗犷的一介武夫来说,这种注释尚可成立。但是,那出身亭长﹑起于民间,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的刘邦,在危急时刻总是和张良﹑樊哙商讨大计,不正说明樊哙智勇双全﹑忠贞不二吗?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