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蒙元时期潮州驿道建设的政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和蒙元时期,潮州的驿道建设有很大发展.潮州驿道的建设体现了王朝加强其统治的需要,通过驿道,中央王朝不仅加强了对偏处岭东一隅的潮州的统治,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战略下,泉州被联合国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港,是连接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节点。现代经济发展提出要发展综合物流,综合物流时代要求港口的功能要实现由单一简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泉州港要发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作用,必须实现港口多元化功能,提高其增值服务水平,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的建设贡献多元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东、香港、澳门 (海南另有文专论 )等地区 ,古为岭南的一部分 ,连为一体 ,仅有陆地与海岛之别。其民族和文明步履基本一致。秦朝统一岭南后 ,以百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归服中央统一政权 ,内地秦人陆续徙入 ,增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末至西汉初 ,南越王国为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归服中央政权统治后亦然。汉武帝灭南越王国 ,设立郡县 ,当地居民大都成为汉朝的编户齐民 ,汉文化在该地区广泛传播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且成为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和聚汇中心 (今广州 )。东汉王朝时期亦然。秦汉时期 ,尤其是汉武帝以后 ,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民族与文化 ,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 ,基本上已赶上中原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说明了只有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 ,与海外或邻国的交往 ,边远地区的百姓生活才能比较安定 ,社会才能较快发展 ,落后面貌才能得到较快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补论三个问题:一、认为汉唐以来海上贸易地点是从南往北位移的,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除广州外,其还没有相对固定的"始发港"和"终点港"。二、唐五代与南海诸国贸易的主要问题有:1.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段航路以"广州通海夷道"所记的航线为经常性航线;2.唐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仍以天文导航为主,指南针只是辅助导航手段;3.8至10世纪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等组成的"波斯舶",经营着中短途贸易、转口贸易;朝贡贸易带动了香料贸易,也成就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三、海上丝路开通之日,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之日。佛教、伊斯兰教等相继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岭南、江南,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印度、南海各国的音乐、绘画、雕塑、文化习俗,也渐渐浸染岭南、江南。  相似文献   

5.
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与对外经贸陆路的出口基地.有序、科学、可持续地开发是发挥边疆民族地区这一资源作用的重要保障.近几年,边疆多民族地区能源与边境贸易开发呈现出勃勃生机,但由于中央企业在多民族地区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理顺,各族群众、政府和中央企业等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对位于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前沿和门户的广西将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定位、战略取向和战略重点等背景,广西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应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空间开放战略新格局,统筹和深化广西各地市区域间相互协作发展,推进"三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融合和加强文化、生态与基础设施建设"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7.
南岭山脉连绵千里,横亘于我国南方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境内,成为岭南地区北面的天然屏障,给古代我国北方与岭南地区的交通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文拟对秦汉时期我国北方与岭南地区的交通情况做一粗略探讨。秦至东汉初期,我国北方与岭南地区一直存在着经由内陆和沿海海上的交通往来。内陆交通  相似文献   

8.
自汉代起 ,中国开辟了以合浦、徐闻为主要起点的对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 ,客观上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钦州湾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民族的融合。钦州自秦汉以来的开发和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对钦州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宁地处祖国南疆,自东晋起,历代朝廷便结合地缘特点在此设置与中央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权机构。从东晋晋兴——县、郡治所,到唐宋邕州——岭南五个重镇、地方一级政权治所,再到元代南宁路——经略两江、南疆安宁,明清民国南宁府(县、市)——粤西要会、商贸重地、广西省会,随着历朝在南宁建制,南宁辖区不断变化,战略地位亦日益凸显,最终成为省一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宁各族人民在巩固南部边防、开发边疆、密切同中原联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西夏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处于宋、辽、金、回鹘、吐蕃交往的必经之地,且控制着当时最重要的中西陆路交通线。西夏交通特点有三:承前启后,新开辟的道路较多;重要交通干线都在监军司保护和控制之下;以兴庆府为中心,形成新的区域性交通网。由于西夏政权的存在,中原朝廷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经历了三个时期。西夏立国后,形成了通往四邻的干线和驿道。其交通工具主要是驮畜、人畜力车及船筏。  相似文献   

11.
从唐代宗至五代时期,平卢军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驻山东半岛青州,受朝廷之命负责新罗、渤海等东亚诸国使者出入境的护送及其它外交事务。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自汉代起,中国开辟了以合浦、徐闻为主要起点的对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钦州湾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民族的融合。钦州自秦汉以来的开发和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化,对钦州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9,(5):27-31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为热点,从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源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客家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历史悠久,在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献。文章分析了客家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概况,论述了客家海上丝绸之路文献的搜集范围、搜集原则和搜集方法,以及有序化收藏、编制出版新的文献和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整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向西开放就是要发挥整个国家的综合优势,以西部地区为前沿加强与我国陆路接壤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新疆正发挥着向西开放战略的桥头堡的作用。新疆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拥有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和基础设施保障。与此同时,新疆发挥在向西战略的桥头堡作用中也充满着挑战。主要体现在美国的"亚太大战略"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俄罗斯对中国向西开放战略的态度,以及新疆自身发展的瓶颈等方面。新形势下新疆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克服可能及潜在的不利影响,真正发挥在西部战略中桥头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驱动事件是主题投资的导火索,涨停板是主力进攻的冲锋号,踏准节奏是投资者长期盈利的根本所在。主线一:丝绸之路。遥远的丝绸之路驼铃声给本周低迷的市场送来了福音,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概念股演绎和谐的交响曲。陆地丝绸之路将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通  相似文献   

16.
曾被著名的政治学家麦金德称为"世界岛"、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的中亚地区地缘战略极其重要,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且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战略通道。冷战后,各大国纷纷介入,使中亚成为大国和地区力量角逐的又一个新的焦点。由于中亚是中国的近邻,因此,各大国在中亚展开的激烈的地缘竞争态势必将对中国的边疆稳定、能源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所以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誉称中国为“丝国”。中国生产的天然丝绸绚丽多彩,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精美的丝绸就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往波斯、罗马等地,受到人们热情的欢迎和赞赏。当陆路受阻,唐宋时期又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供应世界各地人们的需求。中国丝绸丰富了世界人们生活的风韵,也播下了千秋万代的友谊种籽。  相似文献   

18.
梅州,清代称嘉应州,地处粤东北地区,现下辖梅县、蕉岭、丰顺、平远、大埔、五华六县及兴宁市。这里是客家人主要的居住地,也是海外客家人的故乡。与许多岭南地区一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是一个炎荒之地,朝廷官宦贬谪之所。自宋代起,这里始设书院,教化得以兴起。到清中叶时,文风达到顶峰,成为整个岭南的“人文秀区”。这种文教昌盛,一枝独秀的态势,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故此,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生产的陶瓷器,除满足本国的需要,还大量输出国外。在陶瓷外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条由东至西的贸易通道。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其著作《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中,将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路.称为陶瓷之路。陶瓷之路成为继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后,又一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贺州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因而,贺州成为青铜器的区域性集散中心。贺州青铜文化吸取各地精华创新发展,表现出了青铜文化的独特性、文化因素多样性和在岭南地区的先进性。但在赵陀统一岭南,定都番禺后,贺州青铜迅速走上下坡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