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这一文件精神的热潮。2020年11月29日,长江教育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及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教育评价改革’教育智库专题研讨会”,紧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主题,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既有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层解读、对“五唯”的来源及其破解之道的理性思考,也有对教育评价技术如何促进“四个评价”的独特视角,还有对区域性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反思,等等。本刊辑录了部分与会专家的主题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教育评价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内容,加强教育评价发展历程、热点领域及其变迁特征的研究可以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开始全面实施,近三十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经历了“概念深化”“转型探索”“新兴发展”三个阶段,并形成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元评价、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教育评价改革五大热点研究领域。从研究特点来看,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主题体现出从宏观向中微观转变,研究内容从理论探讨为主向更加突出实践应用的方向转变,研究趋势呈现出从传统到现代的动态发展的特征。未来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高度关注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以增值评价创新为重点完善教育评价方式,以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评价精准化,进而助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探索大学生评价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机制不断完善,促使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大学生评价存在重“评教”轻“评学”、重“定量”轻“定性”、重“外在”轻“内在”、重“选拔”轻“发展”等诸多现实困境。因此,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评价改革应从更新评价观念、信息技术赋能、转变评价策略、融通价值理性方面探索突破逻辑。  相似文献   

4.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四个评价”的改革思路,并针对“五类主体”统筹设计改革任务。高考作为教育评价指挥棒之一,面对教育评价改革新形势新要求,需要立足“四个评价”,从服务“五类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深化改革。高考评价改革要积极探索高考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中的定位和作用,整体提升高考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高考评价改革要以学生评价这一主体为抓手,立足全局,整体谋划,加快推进服务“五类主体”的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高考评价改革要以《总体方案》为根本遵循,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3个方面重点突破,完善评价工具,创新评价手段,健全评价结果反馈与使用,全方位提升高考评价功能,助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  相似文献   

5.
从基层教师角度探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三改”问题。“三改”是改革的基本性问题。为什么改?教育评价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改什么?当前最需要改革的是教育评价中的行政化问题;怎么改?让教育评价回归到评价教育科研成果内容本身。  相似文献   

6.
制度化不仅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由个别现象向固定规范转化的发展过程,更是影响改革走向稳定与成功的关键。受传统教育评价观制约、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遭遇了多重制度化困境。然而,当前学界对其制度化困境的研究却暂付阙如,而它关涉多个学科、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也致使改革问题难以用单一的教育学原理去解释。因此,具有跨学科性质以及制度创新改革属性的新制度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制度化中存在集体行动困境、“合法性”困境和路径依赖困境。为此,要重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逻辑,促进博弈支付结构优化;加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供给,增强“强意义”与“弱意义”的“合法性”;整合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抓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历史否决点”。  相似文献   

7.
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导向的教育评价坚持什么样的原则至关重要。从理论层次看,教育评价原则是连接价值哲学元理论和教育评价实践之间的桥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用“五个坚持”表述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5条主要原则,这些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活动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的,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本质的观点,从主客体及其关系层面体现了教育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彰显了教育评价活动多层多维的主体性,突出了教育评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社会历史性。5条主要原则相辅相成,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活动中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个伟大”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新时代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是推进工作的总抓手。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从这个总抓手出发,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揭示“四个伟大”本身就是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和理解党史,党史折射的理论实践也是新时代推动“四个伟大”的思想武器,由“四个伟大”所凝练的精神实质对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面临不良思潮的侵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具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价值意蕴。为了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历史、理论、制度和文化逻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必须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其中,主要途径是丰富第一课堂;直接途径是打造选修课堂;必要途径是活跃第二课堂;重要途径是开拓第三课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是牵引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厦门大学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以“人才”为关键,以“学院”为主体,以“创新”为靶向,推进“三位一体”教育评价改革,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1.
孟照海 《人民教育》2023,(20):15-19
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在评价理念、理论、主体、对象、内容、标准、方法、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实现体系性重塑。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评价改革仍面临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学生评价中的创新素养评价、教师评价中的道德实践评价、学校评价中的学习体验评价、党委和政府评价中的“元治理”能力评价、用人评价中的人岗相适度评价等,啃下这些“硬骨头”将撬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质量变革、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之需,是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构,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观。文章从“教育本质、价值、实践”三重维度分析“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生成逻辑和实践逻辑,厘清“课程思政”的理论科学性、价值多元性及现实针对性,并从实践基础、实践要求、实践保障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三融”国家战略,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目标与新任务,对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时代要义旨在以“融”之理念与方式,达到“通”“合”“汇”之目标要求。“三融”战略是一项涵盖多主体、跨越多领域的复杂工程,面临着评价供给不足、评价调控不够、评价导向偏离导致的职普分离、产教疏离、科教分流的新挑战。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我国教育评价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不仅强调“破立并举”以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而且将全面引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激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动能。全面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必须抓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赋能契机与有力支点,以完备的评价制度供给,重塑职普等值的人才发展观,构建职普纵横融通的新体系;以全面的评价调控力度,有效调适产教的多重逻辑冲突,形成产教融合共生的新生态;以科学的评价目标导向,矫正科教多层分流的状态,创造科教力量融合汇聚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向全党提出的更高政治要求。“三个务必”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历史征程,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三个务必”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经验,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三个务必”的生成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相连,反映了实践的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三个务必”生成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全党全社会深刻领会并坚决践行“三个务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主阵地。通过分析党史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代意义、原则要求和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评价因其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发展缓慢,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的时代课题。为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厦门双十中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路径,经历“萌芽——初探——发展——成型”阶段,践行“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目标确立”“构建科学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建立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案”等革新举措,并根据实践反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助力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高等教育评价。文章通过对传统高等教育评价与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价运行逻辑的对比,发现高等教育评价转型面临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评价价值遮蔽、高等教育评价管理失调及高等教育体系失真等。据此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转型路径:价值同构,重塑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体协同,提升高等教育评价政策执行效能“;道“”术”统合,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篇就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而在教育评价改革中,学校评价则是牵动各类评价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于学校的评价,既体现党委和政府对学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全面监控和考核,又反映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和口碑,也预示着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学校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联系紧密,“三个精神”虽然在主要面向群体、主要功能作用上有所区别,但是具有整体与部分、内力与外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具有三层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为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论述为其理论逻辑,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为其现实逻辑。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做到抓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堂主阵地,融入实习实训实践课程大环境,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