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闵兰斌  刘宾 《幼儿教育》2012,(15):42-45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3~6岁儿童依据单幅图画、连续图画建构故事图式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单幅图画和连续图画对5~6岁儿童故事图式建构能力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单幅图画比较适合较小的儿童进行故事图式建构,连续图画则更适合年龄稍大的儿童。教师要根据儿童故事图式建构能力的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看图讲述材料,提供适宜指导,促进儿童故事图式建构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童话中往往蕴含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递着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儿童在童话世界里辨别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善恶是非,掌握基本的道德价值理念。后现代视域下的童话及其童话电影、动画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与解构,经历了"解构—重构"的过程,带来陌生化效果,赋予童话故事新的道德寓意。童话的陌生化使儿童与道德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以及善恶的概念和辨别善恶的能力。因而,需要审慎选择童话,从而丰富和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图式,提高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儿童德性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一、建构主义关于儿童概念获得的一般认识儿童的概念是如何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概念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儿童是自己知识的设计师,儿童新的经验是在和现存的心理图式的联系中被解释和理解的,知识、概念的获得是儿童积极建构的过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成人会发现儿童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形成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心理图式,拥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我们常把这些概念称为前概念、直觉概念、日常概念、天真理论等。比如:一些儿童认为石头是活的,认为飞机会动、能飞,也是活的;认为人是住在地球里…  相似文献   

4.
基于直觉的道德判断,或谓之道德直觉,即道德主体在意会道德概念、价值规范等理性认知与厚积道德经验、伦理实践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经由道德隐喻、虚拟移情等,对某一具体道德情境内蕴的伦理关系做出瞬时间、自动化、隐逻辑的把握与评价的一种道德认识范型与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中,尝试借由价值比较、鉴别与选择过程的体验、价值判断、选择与践行冲突实例的剖析等施以"隐逻辑"的思想政治课"无意识"德育:建构"道德图式",厚积基于意象观照的直觉敏感;基于决断"隐逻辑",促发直觉抉择的"无意识"驱动。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品德发展起主导作用。长期以来,传统德育背景下的儿童存在着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的偏差,这与传统德育强调道德认知、重视知识传递有关。参照后现代理念开展的德育活动,运用动态的知识观,注重知识与经验的互动;注重多元和宽容地理解道德知识;注重儿童道德的差异性;积极倡导对话。在对话中,解构旧的道德知识观,建构新的道德知识观和践行观。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激发儿童个体道德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最为常用的方法,这两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隐含着复杂的发展性功能,运用得好,能促进儿童道德发展;运用不当,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我的建构.因此,在儿童道德教育中,要恰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  相似文献   

7.
确定问题测验是在科尔伯格访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量青少年和成人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这种纸笔测验的方法简单易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以DIT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科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者都强调道德认知、注重发展、重视自我建构、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发展,但在测验的方法、后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共同道德、道德图式和道德阶段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8.
确定问题测验与新科尔伯格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确定问题测验是在科尔伯格访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量青少年和成人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这种纸笔测验的方法简单易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以DIT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科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者都强调道德认知、注重发展、重视自我建构、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发展,但在测验的方法、后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共同道德、道德图式和道德阶段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9.
儿童已经获得的经验对实际的学习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如果儿童所得的经验方式又为后来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那么这种经验方式即为图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所特有的认知方式即为数学图式。应该说,数学图式是众多图式中的一种类别,但数学图式又不同于一般图式,具有数学本身的特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现象不断进入其认知领域,完善学生们的图式,而这些图式正是儿童数学学习的一些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进行意义建构的复杂心理活动,为教育提供了厚重的智慧源点,其理想境界在于意义图式累积与生命重构。意义图式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重复出现的典型意义结构,是人类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体现,意义建构旨在将外在的意义图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灵图式,以实现意义图式的累积。累积意义图式可赋能读者的高质量阅读,使读者在文化涵养中超越自然生命建构价值生命,实现从“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再至“天地境界”的生命价值演进,从根本上形塑阅读的理想境界。这既是构建中国自主阅读体系、推动“阅读学”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又是破解新时代碎片化阅读困境的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1.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12.
The assumption of traditional character educators that children build moral literacy from reading or hearing moral stories is challenged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First, research in text comprehension indicates that readers do not understand texts the same way due to differences in reading skill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Second, moral comprehensio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moral arguments ar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moral schema development. Third, moral texts (e.g., that contain embedded moral reasoning) are understood and distorted differently by readers with different moral schemas. Fourth, children do not extract moral story themes as intended by the writer.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儿童德育中道德叙事的批判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当前儿童德育中道德叙事所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即叙事知识等同于科学知识、多元对话的叙事关系变成单向灌输、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压倒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展开了批判和反思,力图揭示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介绍日本荒木纪幸教授的道德测评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重点研究了道德如何测评的问题。道德测评离不开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测评不是离开生活的个人主观裁判。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德育课改在实际教学环节遇到了困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寻求一种合适的道德教育方式:游戏。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实质有着惊人的统一。作为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游戏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与完善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然而,在儿童道德教育实践中,游戏却被冷落或被异化着,这严重削减了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效。因此,游戏必然也必须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德育目的论、源于生活的德育内容观、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论启示当前的中学德育课堂要融入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重视学科德育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我们对杜威观点的片面之处也要客观地分析,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We developed and tested a behavioral version of the Defining Issues Test-1 revised (DIT-1r), which is a meas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judgment. We conducted a behavioral experiment using the behavioral Defining Issues Test (bDI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 moral developmental status, moral competence, and reaction time when making moral judgments. We found that when the judgment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preferred moral schema, the reaction time for moral judgments was significantly moderated by the moral developmental status. In addition, as a participant becomes more confident with moral judgment, the participant differentiates the preferred versus other schemas better particularly when the participant’s abilities for moral judgment are mo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9.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赫尔巴特的德育理论源于古典哲学,他建构了自己的道德观念,阐述了影响德性形成的因素,并提出了以德育为目的的训育。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下降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批判与继承赫尔巴特的德育理论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