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绿色”在哪里?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文明,带来了进步,可也带来了白色污染,带来了工业“三废”。人们渐渐发觉,天不再那么蓝了,水也不再那么清了,树不如以前绿了,花也不如从前那么娇艳了。于是,地球上的万物大声疾呼:“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就这样, “环保”一词已不再陌生。“环保”深入人心,深入到  相似文献   

2.
有一天,几个同事在一起聚会,各自带来了自己的孩子。三个五六岁的孩子聚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不吵也不闹。我好奇地凑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手里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画呢,还不时地与同伴交流着各自的作品。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态度是那么认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孩子们“乐”漫画,所以会沉醉、入迷。  相似文献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好一件事,有无兴趣至关重要,学习更是如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刻苦钻研,那么成功便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反之,无兴趣地、枯燥无味地重复,死记硬背,搞大量的题海战,那将会消磨学生的意志,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产生厌倦感。可见兴趣是走向成功的动力。那么如何有效地、积极地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相似文献   

5.
邓瑾玫 《中学文科》2007,(11):77-7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何时起,不速之客——“烦恼”闯入了我们的心扉,我们开始变得有些躁动不安,变得有些多虑了起来,感觉自己似乎“复杂”了。我们忧虑、困惑、迷茫,我们开始变化,不再那么天真活泼,不再那么单纯幼稚,不再那么顽皮任性……同时,我们也开始学会比较理性地思考问题,有一种长大的感觉,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你是否曾有像本栏目中的困惑?你是否可以为其中的朋友排忧解难呢?  相似文献   

7.
马红梅 《今日教育》2004,(11):21-22
《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乐之”是求知的最佳态度。求知者只有在“好之”“乐之”的前提下才能够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也只有“乐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是“兴趣”。要学生达到“乐学”。必然要使他们有成功感。“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使小学生感到愉快。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郑杰 《上海教育》2004,(10X):47-47
有一句俗话令我印象深刻,“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我由此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教师。我们这个行业,也许金杯银杯真的不那么重要,口碑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一种教学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那么该如何去激“情”导“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学而篇》第八章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的:“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了。  相似文献   

12.
和而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哲学吗?── 从西学角度看中国学术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好回答。首先涉及的当然是哲学本身应该如何理解,更为不幸的是“哲学”一词乃从西方经由日本贩卖而来的,于是便更使这个问题扑朔迷离。那么我们不如估且放下这一问题。哲学似乎太高高在上了,不那么容易把握,不如先让我们看看层次低一点的东西。 中国究竟有没有数学?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的国产“数学”有鸡兔问题。鸡兔问题首先就不如方程组那么有“数学味儿”,倒象是给小孩子的智力游戏。据说如果数字太大,就只能靠直觉估摸等等“水平低下”的方法解…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对于小说人物的命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创作难,就是给人取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倘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话,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正因为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小说人物的命名,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上精心构思,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姓名都已成了“颠扑不破的诨名”,意味深长。例如,“阿Q”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孔乙己”已成了”书呆子”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已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代名词;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14.
田效芹 《农村教育》2004,(10):48-48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乐学看作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需要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要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因而也就更强烈地要求我们给予学生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习的乐趣和主观能动性,即让学生“乐学”“活学”,寓教于乐,也就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一大亮点。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扬起乐学的风帆呢?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培养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周为 《学语文》2006,(5):15-15
语文这门功课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但许多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学习,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到底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好之”“乐之”呢?  相似文献   

17.
有人对在校中学生做过统计,在对课程的喜欢程度上,大部分学生把政治课排到了最后。孔子曾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便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知识学好。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那么,到底如何来激发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歇后语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演变论”和“民间演变论”。“历史演变论”的问题是混淆了两个不同的范畴,而且忽略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性。如果将歇后语的范围严格地局限在以两个部分组成的语言结构,前部分是比或引导,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或说明,那么,民间演变论可认为是歇后语的来源。分析歇后语的特征,不必纠缠在“歇”字的语意上,因为“歇”的功能不再是现代歇后语的关键所在。与其着眼于“歇”这一个字的功能,不如着眼于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9.
林春 《福建教育》2007,(7):110-1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出优秀作文,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对写作满怀热情,有强烈的创作欲望,那么作文教学中的“费水、费时”而“花多、果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